<p> 桃渚古城,位于浙江省臨海東海之濱的桃渚鎮(zhèn)城里村,東南距海僅10余公里。桃渚城始筑于明洪武二十年,為防御倭寇的入侵而建。桃渚城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所城,是研究明代衛(wèi)所制度與沿海防御體系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今日的桃渚城仍保存著明代的摩崖題刻和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以及古建民居等和古跡數(shù)十處。其中題刻為明代所刻的“眺遠(yuǎn)”、“鎮(zhèn)?!贝笞帜ρ潞汀短页切陆〝撑_碑記》石碑;寺廟庵堂有明代始建的敬奉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妃宮”,也有“關(guān)帝廟”和清代所建的“觀音堂”;古建民居有鼓樓、鶴嶠書院,以及柳氏古宅、郎家里古宅、郎德豐古宅;古跡則有佛號柱等等。</p> <p> 柳氏古宅,建于明朝末年,為柳氏第五代后裔所造。清同治1862—1874年,其第十二代后裔柳子翰曾考取了“武舉”,風(fēng)光一時?,F(xiàn)存古宅占地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臺門三進,大臺門中開,分上下二層,設(shè)有外障屏風(fēng),內(nèi)有堂號,北、西建有屋套。臺門兩旁原豎有二根頂部設(shè)星斗的旗桿,今已毀。東、西各開臺門,東臺門上方原懸掛有“武魁”二字匾額。宅內(nèi)柱子均呈鼓形,柱頭裝飾斗拱;梁枋、窗欞、廊柱上的木雕,形態(tài)逼真;屋檐、照墻的磚雕,技法細(xì)膩;墻上的石漏窗,古樸大方;天井地面的石板,圖案別致。無論是從建筑構(gòu)造,還是木作雕刻上看,都留有明代的遺風(fēng)。</p> <p> 郎家里古宅,建于清道光年1821—1850年,為郎氏第八代后裔郎昌滁所造。古宅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有二進臺門,東、西、北均建有屋套。房屋寬敞高大,前庭開闊。大臺門為臨街二層樓房,門上飾以四根門簪,距大門2米處設(shè)內(nèi)障屏風(fēng);小臺門上則建有過街樓。整個院子建筑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顯得古樸莊重。建筑構(gòu)件上,窗欞、梁枋的木雕,手法細(xì)膩靈活;柱頭的如鹿回頭、飛龍、走獅、麒麟等高浮雕,則更為純樸洗練。石漏窗和照墻屋檐的磚雕技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半圓雕、圓雕等等。此外,在偏門的檻石兩旁都設(shè)有門枕石,既牢固方便,又雅致氣魄。</p> <p> 郎德豐古宅,始建于清光緒1875—1908年,為郎氏第九代后裔郎子恒所建。宅院亦為四合院形式,屋套環(huán)繞東、西、北呈U形。臨街照墻高大壯觀,給人一種古樸莊重的感覺。大門中開,院內(nèi)東廂房與扦翼樓房契合,回廊與天井道地相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如人物、鳥獸、花草、魚蟲等木構(gòu)件和各式鏤空石窗花,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圖案富于變化,賦予了古建筑一種全新的生命。</p> <p> 桃渚城還完整地保存著明代的街巷古道格局。東西走向,連接?xùn)|、西兩城門,并與連接南城門和原左營衙門、校場的南北向主巷交叉。主街以北還有一條與主街平行的次街,依傍由西向東穿城而過的化龍渠。以主街道為干,有10余條古巷與之垂直相向,分別為主街以北七條,主街以南四條。又有一條古道環(huán)繞東南西城內(nèi)側(cè),與城北依山勢而建的蹬步道連接成為城內(nèi)的環(huán)路。這些道路構(gòu)成了層次分明,有中心、有邊界的街巷網(wǎng)。</p> <p> 古城、小巷、青石路、老宅、油紙傘、丁香般的姑娘,非常古樸的元素組合,遇見桃渚,看到的是簡單樸素的畫面,留下是意猶未盡的綿綿古韻,本組作品全部拍攝于桃渚古城和這條明代古街,感謝匠子社組織和模特小九的傾心演繹。</p> <p>攝影后期:阿邙</p><p>出鏡模特:小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