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h1><b> 草堂戲班</b></h1><p><br></p><p><b> 同全國其它農(nóng)村一樣,衡陽地方當年也活躍著許多支土生土長的草堂戲班,它們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那個沒有電視和電影的年代,農(nóng)村戲班的存在,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豐富鄉(xiāng)村的文化生活,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貢獻。</b></p><p><br></p><p><b> 衡陽的草堂戲班多以自然村落為主要集中地,一般以鄰近三個大隊的單元,由一個有聲望的人牽頭組建,演員和樂手都就地取材,多的一堂戲班有30幾人,至少也有10多人。戲班樂隊由于人員少,一人兼多項技藝,打鼓、敲鑼、打草樂、鈸同是一個人,他們把鼓和響樂綁在豎起的長櫈腿上,雙手并用,吹鎖吶扯胡琴也是一人。另一個幫手,一般是3人。草堂班子的班主負責添置和保管行頭,并對參加演出時的演職員發(fā)薪金。</b></p><p><br></p><p><b> 演員和樂手都是雙重身份,在臺上是演員,到家時便是農(nóng)民,他們不像正規(guī)戲班會每天進行練功或吊嗓,一切全憑天生的功底,其演技也是閑暇時,師傅帶徒弟式的一招一式地口授身傳。這些土生土長的演員,日子久了,便在當?shù)匦纬闪俗约旱拿麣?,成了劇團的臺柱子,我小時候就常常聽到大人們閑談時議論著他們,記憶中,他們談得最多的是長樂班中的蔡九伢子,演陂班中的雷麻子。我認識的本大隊的吳岳松和李孝林,一個唱小生,一個唱旦角,在本地也是小有名氣。</b></p><p><br></p><p><b> 衡陽的農(nóng)村草堂班子,演戲的劇目本子較多,我粗略估計不下40個劇目,其中代表的作品有,鬼神劇《桃源盤洞》;愛情戲《劉??抽浴?;生活戲《張二嫂回娘家》;歷史劇《楊八姐打店》;推理戲《金釧記》;倫理戲《張古佬磨豆腐》及狄公案系列《烏金記》等。</b></p><p><br></p><p><b> 衡陽地方戲曲調(diào)有點近似于花鼓調(diào),但又不完全如此,以高亢激昂為主調(diào),演員唱到高調(diào)處,常有鎖吶為之接音,據(jù)說有些功夫好的演員,最后的唱腔的拖音甚至可以蓋過鎖吶聲。</b></p><p><br></p><p><b> 草堂班子接到演出的任務(wù),多是在春節(jié)或冬閑時分,也有人家中有紅白喜事或者當?shù)赜兄卮蠊?jié)慶活動,才會搭臺唱戲,這種戲目會根據(jù)主人的要求,進行認真的挑選,有時可能會在一個地連臺演出好幾天,這對于戲班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據(jù)老班人,1949年,長樂地方發(fā)生瘟疫,當?shù)赜绣X人為了唱戲驅(qū)邪,用白布搭了一個露天戲臺,看戲的人則用白色傘遮蓋,整個劇場不見天日,據(jù)說這樣可以驅(qū)瘟。這臺戲從正月初一開始連續(xù)十五天演出,其中重頭戲就是《目連救母》和《毛國金大打鐵》。</b></p><p><br></p><p><b> 據(jù)說在這種演出的場合,打開場鑼鼓小孩和病人要迥避,鄉(xiāng)下有個迷信的說法,開場鑼鼓時,樂鼓鎖吶胡琴齊嗚,聲音急躁,有人會犯煞,會當場昏倒,即是碰邪了,戲班中此刻也會有人出來,端一碗水,口中念念有詞,然后令其喝下,衡陽方言叫畫茶,說來也奇怪,一船情況下,他們都會很快恢復(fù)。</b></p><p><br></p><p><b> 衡陽草堂班子演戲,既有字正腔圓的唱功,讓人在聽戲中得到享受;也有道白中的詼諧幽默,讓觀眾不時捧腹開懷。有些劇完全近乎于喜劇,象東北二人轉(zhuǎn)那樣從頭到尾讓人放松,如《張二嫂回娘家》,整本劇中都是用衡陽方言來插科打諢,讓人在觀看時笑得前仰后合。無論是演出哪個劇目,為了提高演出質(zhì)量,他們盡量滿足“雇主”觀眾的要求,不敢馬虎敷衍。演出讓觀眾滿意的,村民們會端出家釀的好酒和祭神祭祖的肉菜犒勞演員們。那時的觀眾不像時下的年輕人,看古裝戲是看熱鬧,對臺詞唱腔并不甚了了,唱走了調(diào)或念錯了詞也沒知覺;但總有那么些較真的老戲迷,不好隨便應(yīng)付,他們說話又算數(shù),紅包大小全在他們手里估算著呢。</b></p><p><br></p><p><b> 現(xiàn)在,隨著娛樂節(jié)目的多樣化,人們已不再對這種鄉(xiāng)村劇目感興趣,加之農(nóng)村的空巢現(xiàn)象嚴重,草堂戲班已經(jīng)成了歷史。</b></p><p><br></p><p><b> 注:鳴謝衡陽張先生提供素材及劇本影印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