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九華山天臺附近。</h3><h3>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我們看世界的眼光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修養(yǎng).對美的認識不同而不同。</h3> <h3><font color="#010101"><p> 大別山的河水</p><p> “山本靜,水流則動”。這是大別山一處平常的河流,我喜歡這突兀的巖石和流動的水。如果說蒼勁的巖石是陽剛之氣的話,那蜿蜒的河水就是一灣柔情。剛柔相濟,動靜之間也是自然之道。</p></font></h3> <p><br></p><p> 古人有“山之腰腳易成,峰頭難立”。我在初學畫時,奉為金科玉律。隨著年齡的增加,對繪畫的理解日深,現在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相比山峰,山腳更難畫。</p><p> 山腳 ,我最喜歡的體裁之一,不是因為容易,是它的美。</p><p> 如果山腳有水,那就是美的盛宴了。我在寫生的時候也會有意去尋找這樣的地方。 當山下有溪流時,我一定會下到山澗,來到水邊。</p><p> 有水的山腳肯定有巖石,那是山洪水沖刷的結果。蒼勁的巖石和翠色的山體,形成強烈的對比。古人比喻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肌,這就是藝術來源于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原因。石腳大多犬牙交錯,其間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河石隨意地散布在山澗,他們有聚有散,錯落有致。這散布石頭的美,即使是園林大師也點綴不出這種妙趣天成的效果。 我曾想過,為什么自然的形態(tài)要比人造的更美呢?后來才明白了,“道法自然”,中國的哲學藝術無不包含著有“道法自然”。我們所學習的東西就是對自然的詮釋?!婪ㄗ匀弧渲邪颂嗌羁痰牡览恚覀冞h沒有理解其中的內涵。</p><p> 被河水侵蝕過的山崖很明顯,水退去后留下白色一線,這白色和綠潭在視覺上有新奇和異趣。</p> <p><br></p><p> 急流處成潭,緩流處出灘。灘邊是河沙和碎石組成的,遠看是赭石色,臨水的部分,可能是經過了水的渲染顏色更加鮮艷。這顏色和水的深淺有關,水越深色越淡,顏色是隨水的深淺而漸變。</p><p> 灘上的灌木是震撼的,不是它有多高大。這些灌木通常不大,但姿態(tài)各異。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頑強.堅韌。他們擁有極強的生命力,從它們的身姿上給我能感覺到面對山洪時的堅強和不屈,也有種感傷。一種離群索居的孤獨,它們矗立在河中身影 ,也有種孤傲。</p><p> 這張習作只是想法的初稿,新畫卷已在腦海中展開。</p> <p><br></p><p> 雨中的溪水</p><p> 去年的清明,趕上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時節(jié)。山溪的水漲了,嘩嘩的聲響。畫畫,不是所有時候看到景才有靈感的,我是聽到水生聲有了感覺。</p><p> 當我在溪邊聽水的時候,感受著山溪邊微涼而濕潤的風拂過。隨著風的推波助瀾,嘩嘩的聲音似乎更響了。仔細聽,這聲音是多種的,有跌落而下的大聲,有撞擊河石的小聲,有回旋帶來的急促聲,還有很多其它微妙的聲音,它們組成了一曲流動的旋律。細密的雨,打在樹葉上,沙沙聲,這是溪流的伴奏音。 此時我進入到一個奇妙的狀態(tài),似乎能感受到天地之機。</p><p> 雨中的山林是滋潤的。水汽的彌漫在山間形成了霧氣,透出一片空靈之意。遠處的山峰隱了起來,眼中的物象也單純了。</p><p> 此時的山就是水墨淋漓的感覺,簡約而不簡單。</p> <p><br></p><p>霧里山村</p><p> 霧景,我很早就想畫了,但一直沒有契機。我想畫的東西是要有感受的。沒有感受的畫也有,大多是學習。創(chuàng)作是必須要有自己思想在里面。</p><p> 去年春天,契機終于來了。</p><p> 那是個山村清晨,晚上下過雨,霧很大。站在村頭的池塘邊,能見度不高。就像是置身在一個不大的青灰色的空間中,只能看到近處和不遠處的樹影。早上的霧氣是流動的,可以看到其變化,似淡墨渲染的效果。也許是地氣上升,也許是陽光在外面開始顯示它的威力。我這片空間霧氣翻騰.涌動。遠處的山和樹現出了淡淡的姿態(tài)。這山,這樹,隨著霧氣的變化在變化。霧濃時山頭極淡,若有若無,飄忽不定。霧薄時,青黑色的山上,還可隱約看到山輪廓線上的樹影。有時遠處清晰明了,近處的反而看不清。有時可看到山腳,山頭確看不見。有時只能看到山頭,山腳則一片迷茫。一會霧鎖山林,一會截斷山腰,景色在霧的變化中隨意組合。 </p><p> 霧是自然界最好畫家</p><p> </p><p> </p> <h3><font color="#010101"><p>瑯琊山的山道</p><p> 這張畫原是失敗的。因為有些地方感覺還有點想法,所以沒有遺棄。</p><p> 有些廢畫就是這樣,過段時間重新看時,會觸及到你記憶深處的一絲情趣,一些感動。</p><p> 這張畫就是這樣的,讓我想起了,深秋季走在山道上感覺。茂密的樹林,只剩下稀疏的樹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色彩 ,在深秋都有他們的不同,也被秋賦予相同的特征 ,他們既統(tǒng)一又有變化。</p></font></h3> <p><br></p><p> 瑯琊初雪</p><p> 我喜歡畫雪景。 主要是雪能帶給我強烈的視覺沖擊,還有雪就像藝術家那樣,刪繁就簡的處理景物。</p><p> 潔白的雪掩蓋了很多瑣碎的東西,把自然中最美的東西給你看。</p><p> 初雪 ,樹上的葉還沒落盡,黃色.紅色.深紅色和不同色相的樹葉,在雪中展示身姿。樹干很多都被雪水染成黑色 ,在潔白積雪映襯下,完成了經典的冷暖對比。那一片暖色在寒冷的世界中顯得分外溫暖和熱烈。</p><p> 就是一幅完美的國畫。</p> <p><br></p><p> 石濤的學習</p><p> 對于石濤的認識,近代達到了非常高的贊譽。石濤是自明代以后的一股清流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p><p> 近代學石濤的太多了,不勝枚舉。我最崇拜的兩位大師, 傅抱石和石魯先生也是學石濤的。</p><p> 我以前沒有想過,近代那么多學石濤的畫家,他們的藝術風格怎么相差那么大,根本不像是學一個人的。</p><p> 以前不懂,現在似乎有點明白了。我的老師和我說過,石濤不要臨要多讀。這怎么會聽呢。記得看過一本書,“說畫畫的都很自信,都認為自己會成為大師,”他們在按自己的思想前行。殊不知很多人都夭折了。這里有一個問題,學習應該如何學?學形跡?學技法?還是學氣息?可能都片面了。</p><p> 按亞明先生的說法:“中國畫有規(guī)律,無定法”</p> <h3>以石濤法進行的寫生創(chuàng)作</h3> <h3><font color="#010101"><p>以石濤法進行的寫生創(chuàng)作</p></font></h3> <h3>四王的臨習和變化</h3> <h3>戴本孝的臨習和變化</h3> <h3>漸江的臨習</h3> <h3>以古人法加烘染,看看是什么效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