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陸游《訴衷情》 賞析 </p><p>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p><p>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p><p> 一、多余的【注釋】 </p><p>⑴覓封侯—尋找建立功立業(yè)、取得封侯的機會。在國家遭受侵凌時文人往往以投筆從戎為榮。東漢時班超說過:“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話。 </p><p>⑵匹馬—這里指單騎從軍,投身于抗金保國。戍,防守。梁州,今陜西漢中市一帶地方。這一行說:多少年前,我為了建功立業(yè),曾經(jīng)到過遙遠的梁州去從軍,戍守國家的邊防。 </p><p>⑶關(guān)河:潼關(guān)與黃河,即南宋與金國的西部邊界。作者萬里投軍,就是為了收復(fù)長安。夢斷:夢醒了。這句說:如今只有在夢中還能見到過去從軍的生活,夢一醒就消失了。 </p><p>⑷胡—古代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通稱。這里指的是金朝。 </p><p>⑸天山—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是漢、唐兩朝西北的邊疆。這里借指南宋的西北前線,即南宋時的宋金西段邊界——梁州以北的大散關(guān)一線,秦嶺西段(今陜西寶雞南緣)。 </p><p>(6)滄洲—水邊的地方(陸游晚年住在紹興南邊的鏡湖邊)。這一行說:我本來一心一意到前方去擔(dān)任抗敵工作,本來準備以死報國,哪里料得到這一輩子卻注定要老死在家鄉(xiāng)湖邊了! </p><p> 二、【賞析】 </p><p> 陸游寫《訴衷情》,大抵在淳熙十六年(1189)罷歸山陰(今紹興)之后。這時已年過七十,過著散居生活。此詞是傾訴有志報國而未得施展的苦衷的。 </p><p> 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矢志于恢復(fù)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p><p> 上闕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zhàn)斗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于萬里疆場,確實想創(chuàng)立一番不朽的業(yè)績?!耙挿夂睢辈荒軉螁卫斫鉃殛懹慰释非蟾吖俸竦?因為在寫法上作者在這里暗用了《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后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說明他當年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像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愿望并未變成現(xiàn)實,后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寫照:睡夢里仍然出現(xiàn)舊日戰(zhàn)斗生活的情景,說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guān)河”毋庸說已經(jīng)無影無蹤,當年的戰(zhàn)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凄涼慘淡的景象。 </p><p> 下闕進一步慨嘆“國仇未報壯士老”的身世。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這淚中有羞,有愧,也有怨。靖康年二帝被擄北國,這是南宋王朝的奇恥大辱,志士仁人莫不痛心疾首,無不為中原未得收復(fù)而感到羞恥。陸游在《曉嘆》中曾明確道出了這份羞愧:“容身有祿愧滿顏,滅賊無期淚橫臆”。究其因,是那些決策層的公卿們甘心“和戎”醉生夢死(所謂“朱門沉沉按歌舞”是也)。在他羞愧的濁淚中,未嘗不含有對他們的譴責(zé)和抱怨。 </p><p> 結(jié)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誰料”二字感嘆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不滿的情緒?!靶脑谔焐?身老滄洲”是年邁蒼蒼的陸游血與淚的凝聚,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陸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熱淚盈眶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边@是因為,兩者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p><p> 情感真摯,絲毫不見半點虛假造作,語言通俗,明白如話;悲壯處見沉郁,憤懣卻不消沉。所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fēng)格。 </p><p> 積貧積弱,日見窘迫的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這又是一個英雄“過?!钡臅r代。陸游的一生以抗金復(fù)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壯士凄涼閑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睔v史的秋意,時代的風(fēng)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xiàn)實,共同釀成了這一首悲壯沉郁的《訴衷情》。作這首詞時,詞人已年64歲,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fēng)骨凜然的崇高美。但壯志不得實現(xiàn),雄心無人理解,雖然“男兒到死心如鐵”,無奈“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這種深沉的壓抑感又形成了詞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diào)。詞作說盡忠憤,回腸蕩氣。 </p><p>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xiàn)了往日壯志凌云,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 “當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時陸游來到梁州( 今陜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zhàn)。“覓封候”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自許封侯在萬里”(《夜游宮》),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叭f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征萬里,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zhí)敗保ā吨x池春》),呈現(xiàn)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氨钃糁瑧{高酹酒”(《秋波媚》), “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歷歷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郁的情感只有在夢里才能得到宣泄?!瓣P(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在南鄭(梁州)前線僅半年,陸游就被調(diào)離,從此關(guān)塞河防,只能時時在夢中達成愿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一個“暗”字將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塵堆積之暗淡畫面,心情飽含惆悵。</p><p> 三、延伸閱讀</p><p> 順便附錄陸游另一首訴衷情 ,以便引證。 </p><p> 訴衷情 .青衫初入九重城</p><p> 青衫初入九重城,結(jié)友盡豪英。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p><p> 時易失,志難城,鬢絲生。平章風(fēng)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p><p><br></p><p>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陸游六十五歲,閑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作詩“予十年間兩坐斥,罪雖擢發(fā)莫數(shù),而詩為首,謂之‘嘲詠風(fēng)月’。既還山,遂以‘風(fēng)月’名小軒,且作絕句”,這首詞中有“平章風(fēng)月,別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可以此為參照。 </p><p> 詞的上闕是憶舊。起首兩句寫早年的政治生活。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 ),陸游由福州決曹掾被薦到臨安,以右從事郎為樞密院敕令所刪定官,由九品升為八品,這是他入朝為官的開始。唐宋時九品官服色青,陸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職,言“青衫”十分貼切。紹興三十二年九月,任樞密院編修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這兩任都是史官職事。這期間交識的同輩人士,有周必大、范成大、鄭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質(zhì)等,都是一時俊彥。所以才說“結(jié)友盡豪英”。下兩句詞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很鼓舞人的?!跋灧夂钜拱雮飨Y騎諭幽并。”寫任圣政所檢討官時的活動。這時宋孝宗剛即位,欲有所作為,遂恢復(fù)。起用主戰(zhàn)派的著名人物張浚,籌劃進取方略。陸游曾奉中書省、樞密院(當時稱為“二府”)之命作《與夏國主書》,提出申固歡好,永為善鄰,以便全力抗金。又作《蠟彈省札》,以喻中原人士:“有據(jù)北州郡歸命者,即以其所得州郡,裂土封建?!睂嶋H上是作敵后的分化瓦解工作?!跋灧狻笔怯孟灧夤?,便于保密的文書。“幽并”,指幽州和并州,主要是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方,在這里統(tǒng)指北方入于金國的地區(qū)?!耙拱雮飨焙汀榜Y諭幽并”表明主戰(zhàn)派在朝廷占上風(fēng),圖謀收復(fù)舊山河的種種指施得以進行,陸游不分晝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無比振奮的心情。 </p><p> 詞的下闕是抒憤。換頭三句既是詞意的轉(zhuǎn)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經(jīng)歷的轉(zhuǎn)折。接連三個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現(xiàn)出他激動的心情?!皶r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說,好景不長,本來滿有希望收復(fù)中原的大好機會竟被輕易地斷送了!宋孝宗操之過急,張浚志大才疏,北進結(jié)果遭到符離之敗,反而又結(jié)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興和議。這些史實概括在這一短語之中,表現(xiàn)出了陸游的痛惜之感。“志難成,鬢絲生”就個人方面說,正因為整個政治形勢起了變化,自己的壯志未酬,而白發(fā)早生,以致成終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寫晚年家居的閑散生活和憤懣情緒?!捌秸嘛L(fēng)月,彈壓江山”相對上闕結(jié)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時候終日所對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書檄文;今天終日所對的則是江山風(fēng)月,所作的則是品評風(fēng)月的文字,成了管領(lǐng)山川的閑人。天壤之別的場景,怎能不令詞人痛心疾首,透出無奈之態(tài)。蘇軾曾說過:“江山風(fēng)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東坡志林?臨皋閑題》)風(fēng)月的品評,山川的管領(lǐng),原是“閑者”的事,與“功名”二字沾不上邊,而結(jié)句卻說“別是功名”,這是幽默語,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憤語,是對那些加給他“嘲詠風(fēng)月”的罪名的人們,予以有力的反擊,套用孟子的一句話就是: “予豈好嘲詠風(fēng)月哉;予不得已也!” </p><p> 全篇率意而寫,不假雕琢,語明而情真,通過上下闕的強烈對比,反映出陸游晚年的不平靜心情。 </p><p> 訴衷情,與陸游詩詞之作的主旨一以貫之:高度的抗敵愛國之情與朝廷的一味和戎茍安形成巨大反差,作者的壯志難酬與夢斷關(guān)河,結(jié)果是山河國祚的淪陷易色與黎民百姓的家破人亡。梁州是陸游家國情懷燃燒得最為熾烈的地方,也是他最后關(guān)河夢斷、積哀壘憾的傷心之所。于陸游個人而言是萬般無奈,于國家而言是崖山之后無漢人的序曲。陸游的《訴衷情》,仿佛曠野荒漠之上的孤雁哀鳴,回響千秋。</p><p><br></p><p>插曲:張曉農(nóng)《訴衷情》</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