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千米,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千米,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00千米。由10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2005年,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h3> <h3>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完整保存苗族“原始生態(tài)”文化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fā)展之地。入選中國十大最美原生態(tài)古村落。</h3> <h3> 西江每年的苗年節(jié)、吃新節(jié)、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jié)等均名揚四海,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fā)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大看臺。</h3> <h3> 千戶燈夜景——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就亮起了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西江千戶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現(xiàn)那牛頭的形狀。為使游客更好地觀賞西江千戶苗寨夜景,景區(qū)在山坡高處的路邊修建了觀景臺,還開通了觀光車。</h3> <h3> 西江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制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h3> <h3>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于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西江苗族同胞在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區(qū)開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h3> <h3>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h3> <h3>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jié)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h3> <h3> 風雨橋——出于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多數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由于以前的風雨橋的建造屬全木式結構,容易被大水沖垮,現(xiàn)所修建的風雨橋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h3> <h3>苗族少年兒童雕塑</h3> <h3>西江苗族博物館</h3> <h3> 三祖文化是指約5000年前三祖(黃帝、炎帝與蚩尤)在涿鹿一帶共同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1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并第一次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并排在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立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h3> <h3> 蚩尤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zhàn)勝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zhàn)爭--涿鹿之戰(zhàn),蚩尤戰(zhàn)死,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傳說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戰(zhàn)敗之后,南下與土著苗蠻所屬部落雜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稱蚩尤是南方苗瑤民族的祖先。</h3> <h3>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h3><h3> 苗年、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繡、苗醫(yī)苗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h3> <h3>9月8日晚至9月9日早游覽西江千戶苗寨;9月9日上午參觀蚩尤非遺文化中心;下午抵鎮(zhèn)遠古鎮(zhèn)入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