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很多地方的古民居作為一個歷史的存在很少住人了,住的也只是一兩個老人,而安徽天堂寨的這座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古民居卻依然充滿鮮活的生活氣息。最早是一江西人來此建造了這所大院,后來本地黃姓祖先買下了這座院子,黃姓子孫在此生生不息。最多時院子里住了二十多戶。雖然古民居十分古舊了,黃姓子孫生活條件也跟上了現(xiàn)代的步伐,但古老的院子里仍然住著八戶人家,有老人,也有年輕人。門口停的小車,是年輕人自己買的。</h3> <h3>在這個院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和諧地相處。</h3> <h3>屋后是山,屋前是這口塘,風景如畫!老屋的年輕人利用它開發(fā)了垂釣的項目。</h3> <h3>廢棄的石磨,石槽,給塘邊增添了風景。</h3> <h3>晾曬包谷,祖祖輩輩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勞作,至今依然。</h3> <h3>傳統(tǒng)的家務老人做的多。</h3> <h3>有幾個門可以出入,這是正中的大門。住在這個中間院子的女子剛剛安排好了釣魚的人。</h3> <h3>進大門,過一個過道,一個小院,上一層臺階就是正廳,明顯感覺已沒有了家族中心的氣勢。<br> 這個廳中間有天井,后面本應該很莊嚴堂皇的布置這里都沒有。</h3> <h3>天井前面的地方,存放了這個大廳里唯一有價值的物品:一口棺材。</h3> <h3>天井上方老屋歷史悠久的房客。</h3> <h3>屋檐上也有。</h3> <h3>這是住在上房正廳的老太太,腿腳不太好,不能出門。</h3> <h3>這個腿腳不太方便的老人,總是坐在這里看外面。</h3> <h3>這位是住大院左邊的女主人。</h3> <h3>古民居里涼爽透氣,三伏天都不必用電扇空調,甚至連扇子都不需要,真的很舒適。</h3> <h3>墻腳雖有青苔,但并沒有霉氣潮氣。這里的人把屋子院子都收拾得干干凈凈。</h3> <h3>老人出門去菜地。</h3> <h3>老人從屋里走出來,一直對我們微笑。</h3> <h3>另一小院,墻上地上滿是青苔,但依然有年輕人住在這里。</h3> <h3>大院里像這樣的小天井小院很多,方便采光和晾曬。</h3> <h3>這扇小窗里住著的是年輕人。</h3> <h3>在這間屋內(nèi)住著老倆口,老爺子在認真的看報。</h3> <h3>老姐妹倆坐在走廊上??壳暗倪@位年輕時是位鄉(xiāng)村教師。</h3> <h3>這是集中修建在院子一側的一排廁所和牛欄豬圈,每家有一套。</h3> <h3>早晨,住在院子里的年輕人開車出去工作。</h3> <h3>八十多歲的老人和她的侄女兒。老房子雖然住著舒適,但畢竟很陳舊了,她們?nèi)匀缓芟M芫S修一下。這座老院早已列入古建筑保護,附近50米范圍不能隨意改動。但保護、傳承與住在那里的人的生活現(xiàn)代化如何有機地結合,仍是需要努力探討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