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謹以此篇獻給所有致力于瀕危物種保護的人們!</font></b></h3><h5><font color="#9b9b9b" style=""><br></font></h5><h5><font color="#9b9b9b" style=""> 題注:雖然不是拍鳥達人,但對美洲鶴的惦念和追尋延續(xù)了15年,故事也斷斷續(xù)續(xù)寫了15年。僅僅為此,也值得記錄下來這段經歷。</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美洲鶴(學名Grus americana)平均高150厘米,是北美洲最高的飛行鳥類。當一只美洲鶴展開翅膀,兩翅間的距離有180-210厘米。它們的氣管特別發(fā)達,長達5英尺左右,甚至超過身高,叫聲十分宏亮。故而還有個別名,叫高鳴鶴(Whooping Crane)。它們的食物一般是甲殼動物、蛙類等小型水生動物,但很少吃魚。由于提供這些食物的濕地特別是自然濕地逐年減少,現在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地方可供其棲息。最大一支野生美洲鶴秋季到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靠近墨西哥灣海岸的阿蘭薩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Aransas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的鹽澤地及淡水湖里越冬,春季回到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Wood buffalo national park)繁殖,每年遷徙路線的單程為4000公里左右。</h3> 美洲鶴和沙丘鶴(Sandhill Crane)據說是北美僅有的兩個鶴種,它們還是近親,生活習性也相近。有美洲鶴的地方也常見到沙丘鶴,反之則不亦然。更為不同的是沙丘鶴有幾十萬只(當然有些亞種也很少),而美洲鶴卻是瀕危物種,最嚴重的時候只有15只(1941年)。雖經超過半個世紀的拯救,現在全世界也有只有800多只。 <h3>據國際鶴類保護基金會2019年的統(tǒng)計(如圖所示),純種野生的美洲鶴遷徙往返于德州南部阿蘭薩斯保護區(qū)和加拿大伍德布法羅之間,目前有504只;還有163只是人工繁殖后放歸大自然的,其中85只在美國東部一條鳥路遷徙往返(可能是威斯康星到佛羅里達);69只在印第安納州本地生活,9只定居于佛羅里達,后面這78只不會遷徙。另外還有159只人工圈養(yǎng)的美洲鶴。</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美洲鶴美麗優(yōu)雅,明代畫家謝縉的題詞:“丹砂作頂耀朝日,白玉為羽明衣裳”,描繪美洲鶴也恰如其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1、美洲鶴之夢</fon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3><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如果用谷歌或者百度搜索“美洲鶴(Whooping crane)”,上面的介紹都很容易看到,還能看到關于它的各種美麗圖片。然而,瀕危和美麗的鳥很多,讓我對美洲鶴情有獨鐘是因為15年前看到的一張人鶴共舞黑白照片,以及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這個故事稍后我會講,如果您著急,可直接跳到第三部分先看。</span></h3> <h3> 因為這個故事,從2005年開始,一直想再去尋找美洲鶴。直到2018年底和2019年初,在美國德州最南端阿蘭薩斯保護區(qū),才圓了這一夙愿。今年年初,和朋友再次前往重游墨灣。幾次往返,拍到了上萬張純粹野生美洲鶴的照片。沒錯,是真正野生的瀕危的美洲鶴!它們飛行、覓食、嘻鬧、求偶、跳舞還有打斗。先看看我拍到的一些照片吧。</h3><h3> 有詩云:蒼波萬里茫茫去,駕風鞭霆卷云路。<br></h3> <h3><font color="#9b9b9b"> </font><font color="#333333">這是一對形影不離、至死不渝的美洲鶴夫婦。一路餐風露宿,從加拿大北方棲息地長途跋涉飛越幾千英里來到德州南部過冬。來年春天,又要再飛回加拿大,在那里生兒育女。除非一方離世,一輩子就如此循環(huán)往復,執(zhí)子之翼,完成生命的輪回。“在天愿做比翼鳥”,并非僅僅是詩句。</font></h3> <font color="#333333">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font> <h3><font color="#333333">“晴空雙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改一字于此恰到好處。</font></h3> <h3> “長鳴似與高人語,屢舞誰于醉客求”。說的也許就是這<font color="#333333">難得一見的海上舞蹈。</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一次偶然看到7只青年鶴在遠處的海面上跳舞,時而單鶴獨舞時而雙鶴共舞</font>,姿態(tài)迥異此起彼伏。由于距離較遠,只能拍個場面。很少見到美洲鶴的海上舞蹈,猜測這可能是未成婚鶴群(見下面說明)自發(fā)組織的青年舞會,為單身帥哥美女提供表現機會??。</h3> 三只美洲鶴騰空而起,在碧云長天里穿行,前面是父母,后面是雛鳥。 <h3>一對美洲鶴每年都會孵化2-3個子女,但由于生存競爭和遷徙的不易,夭折率很高,比較成功的夫妻最后往往也只剩下一只幼雛。Aransas保護區(qū)的志愿者告訴我們,2019年在加拿大美洲鶴的繁殖地一共有37只野生雛鳥存活,秋季隨父母遷徙至此過冬。由于保護區(qū)太大,見到美洲鶴尚且不易,見到雛鳥就更難得了。我十五年里共去了那里四次每次3-4天,見到的次數寥寥。</h3> <h3>有幸拍到攝影大師石頭城曾孜孜以求的美洲鶴起飛助跑的瞬間,還是雛鳥和親鳥一道。可遇不可求啊……</h3> 穿云破霧,欲乘風不歸…… <font color="#9b9b9b"> </font>單只的美洲鶴很少見,都是成雙成對或三五成群。<font color="#333333">美洲鶴通常以兩種形式聚群,一是家庭群,二是非家庭群,一個群的領地大約一平方英里。家庭群一般是2-3只(父母和雛鳥),非常排他。非家庭群通常由亞成鳥組成。家庭群中親鳥和它們幼鳥的關系一般保持一年,即在加拿大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的營巢孵化后,帶到阿蘭薩斯保護區(qū)過冬,來年春天返回加拿大后就斷開了。美洲鶴生命周期平均21年,一般在三歲時開始求偶組成家庭,也就是說在滿一歲和到三歲之間,是亞成鳥組群的階段。亞成鳥鶴群除了一起覓食游戲之外,還很象我們的青年社團,時不時會組織一些社交活動,如交際舞會、踏春游園和技能比拼等等</font>???<font color="#333333">。</font><div><font color="#333333"> 這張照片中的5只美洲鶴總是一起行動,很可能就是這種亞成鳥的群體。碰巧有一次</font>祂們<font color="#333333">在離公路很近的一個農場上覓食,以我的拍照水平居然把畫面中所有鶴的眼睛都拍清楚了。</font></div> <h3>5只美洲鶴清晨迎著陽光一起飛出夜間棲息地。</h3> <h3>傍晚披著晚霞高鳴于天際相伴著歸巢。當然,這兩組照片足足等了一天才拍到。</h3> <p>美洲鶴在求偶時會翩翩起舞,婀娜多姿。</p> <h3>彼時優(yōu)雅此時勁爆</h3> <h3>謂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h3> 如逢仙圃風,飄颻奮雙翅。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更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瞬間。令人怦然心動……</p> 不過且慢,有利益沖突時,它們也會失去謙謙君子之風。雖然,這架打得還算是得體和優(yōu)雅??…… <h3>比跳高誰不會???</h3> <h3>嘿嘿,還有更高的,我是冠軍我怕誰!??</h3> 你方唱罷我登場…… 追逐打斗照片是真實場景,素描是偽藝術…… <h3>御敵于城門之外,高鳴鶴在高鳴。上兵伐謀攻心為上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h3> 雖無兩只黃鸝鳴翠柳,卻有一行白鶴上青天…… <h3>其實我們見到最大的亞成鳥鶴群是7只。上圖原也有7只,只是第7只落的比較遠,構圖的原因就裁掉了。下面這張構圖不如上一張,不過原汁原味兒保留了7只未成年美洲鶴的組群,留此作個記錄!它們就是前面提到的在海上舉辦舞會的青年社團。</h3> 濃妝淡抹百看不厭 <h3>鳳囀吟幽鶴舞時,撚弄錚摐聲亦在。</h3> <font color="#9b9b9b">2018年底至2020年初三次往返墨灣,天天披星戴月追尋美洲鶴,屢屢迎來海灣的朝霞和旭日。</fo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font color="#39b54a">2、夢起墨灣</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h3> 2004年底,加州灣區(qū)喜歡打鳥的朋友三谷告訴我,北美洲僅有兩個鶴種,其中一種極瀕危,全球僅有200只左右,能看到的地方很少,但在德州最南邊的一個保護區(qū)有機會看到。這個保護區(qū)就是阿蘭薩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Aransas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下圖粉紅色的區(qū)域。</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5年到德州(Texas),之后近10年都一直在為養(yǎng)家和身份奔忙,心力有些交瘁,無心于風花雪月。此時生活壓力開始有人分擔,心情也輕松了很多。德州以往的印象就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最美麗的景色就是春天的野花。得知大荒原一般的德州還有這么一塊寶地,不由得喜出望外。計劃改變了幾次,終于在2005年3月22日驅車趕往這個保護區(qū)。記得當時周圍的朋友聽說我們要開車7-8小時就是為了看鳥,都是一臉茫然不解的表情??。</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當時我們手里只有一個Nikon2500數碼傻瓜相機(200萬像素),和一個Nikon N6006 135膠片機,鏡頭是28-85mm和70-300mm。拿著這樣的設備,我們就信心滿滿長途跋涉去尋找美洲鶴了。</p> <h3>記得那次天氣陰冷,一路風雨交加,到了目的地才勉強收住。我們住在離保護區(qū)最近的一個小鎮(zhèn)Rockport,距保護區(qū)30英里左右。</h3> <h3>在保護區(qū)的范圍內我們轉了很久,幾乎走遍了每一條供游客行走的小道??吹搅烁鞣N海鳥、鱷魚、奔鹿、野豬等野生動物,唯獨就是沒有看到美洲鶴。<br></h3> 無奈,按照住處的廣告頁指引,買票上了專門帶人看鶴(說保證能看到)的游船。這一上船就引來了這個故事的開頭。拿望遠鏡的老先生是船上的導游(志愿者),我上船后就一直跟著他。他一邊張望著觀察有美洲鶴的地方,一邊不停地介紹美洲鶴和這片地方,不停地講拯救美洲鶴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人鶴共舞的故事。 <h3>在船上我們終于看到了這種當時數量還很少的瀕危鶴種,可惜距離太遠,我們的裝備不值一提,僅有這兩張膠片照片還可以看。不過當時還挺心滿意足的。</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font color="#39b54a">3、追尋美洲鶴</font></b></p></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h3> 2005年初的墨灣之行,美洲鶴的故事讓我一直念念不忘。幾次想再去,均因種種緣由未能成行。但也因此查閱了資料,看了一些故事和傳說。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美國郵政專門發(fā)行了以美洲鶴為主題的特種郵票,支持野生動物保護。</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前面提到,一對美洲鶴每年產卵2-3枚,但最好的情況也只能成活一只雛鳥。</span>1966年,美國、加拿大的國家野生動物管理機構決定從美洲鶴巢里的卵中取走1枚,用以創(chuàng)建一個圈養(yǎng)的鶴群。這樣并不影響野生鶴的增長率,還有可能人工繁殖更多的美洲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由于沙丘鶴和美洲鶴是近親,在美洲鶴拯救之初,專家們試圖請沙丘鶴幫忙完成孵化喂養(yǎng)和帶領遷徙的任務,但這個嘗試最后以失敗告終。美洲鶴據說是最單純和愚鈍的一種鶴,出生第一眼見到誰,就把誰當成親鳥,把自己歸為同類。沙丘鶴孵化的美洲鶴,最后都把自己和沙丘鶴在各個方面混為一體,失去了美洲鶴本身的特性。 </span><br></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沙丘鶴代養(yǎng)失敗后,幾經波折,最后鳥類專家們決定采取新方案:由人扮演美洲鶴的親鳥,承擔雛鳥孵化出生后喂養(yǎng)和帶領遷徙的責任。所有的人工繁殖任務都在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國際鶴類保護基金會(ICF)中實施,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把自己裝扮成成年美洲鶴的模樣,<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模擬親鳥教雛鳥尋食</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圖片源于網絡)。</span></p> 除了覓食,還要利用超輕的飛機和遙控機器人偽裝成美洲鶴,帶領和教會這些人工飼養(yǎng)的小美洲鶴向南部佛羅里達遷徙,在牠們的腦海里印下遷徙路線的GPS影像。在美國東部往返于威斯康星和佛羅里達遷徙路線的85只美洲鶴,就是如此訓練之后才放歸自然的。這條遷徙路線,也是在ICF資助下開辟出來的。(圖片源于網絡)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幾乎每一只人工繁殖的美洲鶴,都有自己不尋常的故事。但最為出名和令人動容的是前面提到的人鶴共舞的故事,有人還專門為此出了書。下圖中的這只雌性美洲鶴是故事的主角,叫Tex(德克斯)。一看名字就知道,它和美國德州有關。和牠一起跳舞的是George Archibald(喬治. 阿奇保德)博士,他是一個鳥類學家(ornithologist),還是國際鶴類保護基金會的創(chuàng)始人并曾擔任過基金會的總裁。 </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德克斯的父母在祂之前曾生養(yǎng)孵化了50多只雛鳥,都因照顧不周而夭折。為了保存這一支的血脈,德克斯生下來就被移走,1967年在德州的圣東尼奧動物園(San Antonio Zoo)孵化。但祂出生后一直有健康問題,需要人工飼養(yǎng)。由于周圍沒有異性,很快就作為亞成鳥轉到威帕塔森特野生動物研究中心(Patuxent Wildlife Research Center)。那里的研究人員給祂找了個英俊帥氣的男友卡奴斯(Canus),但德克斯看不上帥哥,只是和自己的飼養(yǎng)員廝混在一起,幾年過去一枚鶴蛋也未產下。 </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75年,德克斯被轉送到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國際鶴類保護基金會(ICF),交由基金會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喬治. 阿奇保德博士負責。</p> <h3> 喬治搬進德克斯的住處,每天朝夕相處,一起覓食一起散步。更重要的是喬治模仿美洲鶴的求偶舞蹈,引導或跟隨德克斯一起跳舞。</h3><h3> 終于有一天,美洲鶴德克斯把自己當成了喬治博士的女朋友(或者妻子),在1977祂10周歲那年產下了第一枚自己的蛋,可惜這個蛋沒有受精。第二年產下了一個受精卵,但雛鳥在孵出之前就夭折了。1979年德克斯產下的卵是軟殼,無法孵化。唉,真不容易啊!終于,1981年德克斯產下的一枚蛋孵出了一只健康的雛鳥,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人都驚嘆道:“Gee,Whiz”!It worked!后來這只雛鳥就起名為“Gee Whiz”。</h3><h3></h3> <h3> 美洲鶴德克斯與人類一起完成的復雜奇妙交配儀式,引起了全美的關注。令人遺憾的是,1982年祂卻被一只浣熊咬傷并殺死:(見<a href="https://www.nytimes.com/1982/06/24/us/raccoon-kills-a-rare-crane.html?auth=link-dismiss-google1tap"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紐約時報當時的報道</a>)。所幸祂的唯一血緣親子Gee Whiz存活了下來,并繁衍了更多的后代。德克斯這一支美洲鶴家族的血脈如鳥類學家們所愿保留了下來,也成就了一段傳奇(可惜我查了很久,都沒找到Gee Whiz的照片)。</h3><div> <font color="#ff8a00">附注:</font><font color="#9b9b9b">其實05年我在觀鶴船上聽到的關于美洲鶴德克斯的故事,是一個更浪漫的版本,和上面記錄的真實故事結局有較大的出入。因篇幅所限,就不在此贅述了。</font></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39b54a"><b>4、阿蘭薩斯保護區(qū)掠影</b></font></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h3> 阿蘭薩斯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是一個非常不出名沒什么游人的地方,卻又是顏值頗高,不應該錯過的地方,尤其是居住在德州的朋友。</h3> 保護區(qū)占地115,324英畝(466.7平方公里),位于墨西哥灣海岸,圣東尼奧灣的西南方。距達拉斯6-7小時路程,距休斯頓只需一個半小時。來此處的游人很少,常常一條平整的大道前后都看不到一輛車,只有天邊的云朵伴隨而行。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保護區(qū)的建立和保護野生美洲鶴有密切關系,是拯救美洲鶴的一部分。近一百米年來,由于狩獵、揀卵及棲息地的破壞,美洲鶴瀕臨滅絕。1931年在美洲鶴的越冬地——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灣的這個地方一共發(fā)現21只美洲鶴,其中6只后來在一場颶風中死去。1937年美國政府買下這片土地,同年12月31日羅斯??偨y(tǒng)通過第7784號行政命令建立了保護區(qū),當時的名字是“Migratory Waterfowl Refuge(遷徙水禽保護區(qū))”。1940年羅斯??偨y(tǒng)又發(fā)布公告,將保護區(qū)改為現在的名字:阿蘭薩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Aransas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后來才在加拿大西北部找到這種鶴的營巢地。</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font color="#9b9b9b">下面這張圖片是2020元旦和我一起去保護區(qū)的朋友拍的,我當時在盯著沙丘鶴起飛,漏了這個美洲鶴降臨的場景。</font><br></p> <h3> 阿蘭薩斯保護區(qū)里顏值最高的自然是美洲鶴!這里有廣闊的海岸線,有淡水湖,可供美洲鶴棲息。尤其是咸水和淡水之間的沼澤地,可以為美洲鶴提供最喜愛的食物藍蟹(blue crab),是野生美洲鶴最理想的越冬地。保護區(qū)的志愿者很自豪地告訴我們,這里的美洲鶴都是野生的,野生的,野生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全世界僅有的850多只美洲鶴,有500多只都要到這里過冬,這里也是全球唯一一個能看到純粹野生美洲鶴的地方。這個保護區(qū)的意義正在于此!</h3> 從當年的10月份開始到來年3月為止,雖說陸陸續(xù)續(xù)有500只左右長途跋涉飛來此地越冬,但保護區(qū)面積很大,不知道祂們什么時候會在什么地方,尤其是根本無人知祂們晚上在什么地方過夜,就算知道也不容易看到。想拍到清晰有故事的照片,很大程度上要看機遇。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耐心!若問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他們會告訴游人,想近距離拍到美洲鶴,就去坐船,有專門的游船保證能看到。 <h3>我每次去保護區(qū)都是3-4天,常常在一個地方一待就是一整天,前前后后共拍了上萬張照片。照片到現在都沒有認真看完,只能挑一些印象較深的先放在這里,有時間我會經常更新。拍鳥我是新手,去拍美洲鶴差不多算是第一次獨立操作。雖然挨了不少訓斥,也學習了不少知識。依我這個菜鳥的經驗,美洲鶴最難拍的也是飛版和起飛降落版,主要原因就是它們難以找到。除此之外,還要有其他條件。首先天氣要好,保證光線充足;其次,鳥要在光線好的時候飛過頭頂的天空,不能太高也不能太遠,還要順光;第三,這時,你正好拿著相機鏡頭在準備拍攝,并且在它們還沒有飛近時就拿鏡頭追著(前提是很遠就要看出來是美洲鶴來了。前兩個條件真是要看機遇和人品,最后一個考驗的顯然是耐心。</h3> 拍到這些鏡頭不容易,就讓它們多飛一會兒…… 這是唯一一張把一家三口都拍清楚的照片,可惜它們整體位置和構圖不算好。本來可以用PS調整一下,想了想還是算了。自然天成,就讓它們保持原狀吧。不管姿勢位置如何,都是一生的親緣……。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詩經中膾炙人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詩句,也是以鶴為起始的。 這張照片,總讓我想到武漢疫情期間,和日本援助物質有關的著名的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盡管兩者沒啥關系…… 還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h3>除了飛版,起飛降落也是拍攝的難點,需要耐心和運氣。降落沒拍到過,起飛一共拍到兩張比較滿意的,這是其中一張。</h3> <h3>它們轉眼之間就騰空而起,翱翔于天際!可惜我當時正在拍地面上的鶴群,沒來的及調整設置。如此難得的機會,看到近距離飛舞在眼前大鶴,卻沒有拍好,心里滿是懊悔。</h3> 還有一些天時地利不太配合的,但一家三口同時起飛拍到不容易,也放兩張吧。 <h3>難得看到雛鳥領飛,滿天烏云風雨將至,父母也敢于放手??</h3> 保護區(qū)第二顏值擔當的就是沙丘鶴了,其實這里的沙丘鶴總數要比美洲鶴多不少。 和墨西哥州的阿帕奇(Bosque Del Apache Wild Life Refuge)相比,沙丘鶴的數量和攝影的背景都會略有遜色,但也有獨到之處。當美洲鶴不知所蹤時,看沙丘鶴飛翔和起舞,也是樂事。 <h3>起飛……</h3> 盤旋…… 降落…… 相愛相殺…… 幽花野草香滿,時有鶴飛雙。 除了兩種鶴,保護區(qū)還有很多其他水鳥和野生動物。例如這個如假包換的“一行白鷺上青天”。德州很多白鷺,但我們平時社區(qū)湖邊常見的白鷺通常都是大白鷺。它們通常都特立獨行,很少群體聚集。問過幾個攝影的朋友,都說沒有拍到過排成一行上青天的白鷺,估計應該是不同的品種。 <h3>白鷺湼槃,浴火重生。</h3>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行白鹮也想上青天…… 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 和其他涉禽相比,鵜鶘更像是B52轟炸機,它們在編隊飛行表演。 德州樹鴨,也叫紅嘴黑腹哨鴨(Black bellied whistling duck)。德克薩斯特有的一種野鴨,據說會吹哨。不少游人是專門來尋找它們的。 粉紅佳人——粉紅琵琶鷺 大藍鷺在彩色的世界里靜靜等待著晚餐 生存競爭也是這里的主旋律…… 小鹿更是隨處可見 除了野生動物和涉禽,保護區(qū)還是風景怡人的地方。 廣袤的沼澤和海邊濕地不僅為野生動物和水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也是一道道養(yǎng)眼的風景。 <h3>海邊日出時分幾乎天天都是絢麗斑斕的……</h3> 暴風雨之后,大地上空如鳳如凰般的晚霞總讓人無法輕言離去…… Big Tree是其中一個小景,在鵝島州公園內(Goose Island State Park)。這棵世界聞名的大橡樹,2003年之前一直是德克薩斯州弗吉尼亞橡樹冠軍(Texas State Champion Virginia Live Oak),直到在另外一個城市發(fā)現了一棵更大的橡樹。 保護區(qū)方圓三十里內,按照法律是不能有商業(yè)設施的。最近的一個小鎮(zhèn)是Rockport,游人不多,見到的多數是當地居民。這里的居民多數是休閑型,釣魚是他們最喜歡的運動。這位拉船的女士告訴我們,她覺得她很幸運能住在這里,天天都能欣賞到如詩如畫般的美景。 清晨和傍晚騎車溜達,也是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見到游客,總是樂于和你搭訕。2020年元旦期間,我們在等待觀望美洲鶴時,兩次碰到同一個美國大爺。第二次碰到他時,他驚訝的問:你們怎么還在這里?Whole day? 專門來保護區(qū)攝影的人不多,除了我們很少見到扛著長槍短炮的。兩年去了三次,見到的寥寥可數。2018年圣誕節(jié)假期見到休斯頓的幾個華人攝影愛好者,認識了著名的攝影大師石頭城。記得曾和他約定,如果拍不到飛版的美洲鶴,就找他借用一張。石頭城在那里主要是想拍美洲鶴起飛時的鏡頭,花了一天時間好像也沒等到,后來被我這個新手給碰上了。 另一位見到的是住在Fort Worth的印度裔美國人,這是一個拍鳥達人。據他稱原來開公司,現在已經財務自由了,天天和太太兩人琢磨著滿世界去旅游和攝影。他還給了我一個他的攝影網站:www.fstop.com,說他的照片只是捐贈給那些非贏利組織。我上去看過,照片拍的很不錯。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順便提及,保護區(qū)附近有德州一個很著名的風景勝地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美國第5大港。</p> <h3>科珀斯克里斯蒂港灣,有美國一艘退役的航母。一進入港灣,馬上就可以看到高高豎立在海邊的航空母艦列克星頓號(USS Lexington),這是來此參觀的必游之地。它于1942年下水, 1943年參與了太平洋戰(zhàn)爭,是最后一艘退役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USS Essex,美國的一級航空母艦)。是二戰(zhàn)時帶有傳奇色彩的航空母艦,昵稱“藍色幽靈”(Blue Ghost),因為它通身藍色,多次被日軍宣布擊沉,而后又神出鬼沒的出現了。就像美國很多航空母艦的命運一樣,列星頓號退役后成為一座博物館,于1992年開放。2000年,它還出現在電影《珍珠港》中。</h3> 幾萬張照片很難取舍,因篇幅所限也只能在此匆匆完稿。最后,放一張工作照,作為自己十五年斷斷續(xù)續(xù)追蹤美洲鶴的記錄。德州的朋友別忘了,美洲鶴是德州特有的明星,全世界只有這個地方能看到真正的野生美洲鶴。 <font color="#39b54a"><b>后記:</b></font><font color="#9b9b9b">這篇小文從2005年就開始動筆了,當時只是想記錄我知道的那些拯救美洲鶴的故事,主要寫了第三部分。因為一直想再到保護區(qū)來尋訪美洲鶴卻一直沒有成行,這些故事的撰寫也就拖拖拉拉一直沒完成。直到2018年底和2019年初再次探訪保護區(qū),拍了上萬張照片,才重啟念頭繼續(xù)這篇記錄。2020年初全球疫情爆發(fā),讓快節(jié)奏的生活慢了下來,我也有機會把這些照片和文字整理出來。這是一個寫了15年的故事,還留下一些遺憾。例如,川普上臺后美國聯邦政府取消了拯救美洲鶴的經費,我可能再無機會到威斯康星州的美洲鶴人工繁殖基地了……。</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