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圖文:ZMXI (章銘曦)</h3><h3>音樂: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一悲愴交響曲》<br></h3> <h3>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一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h3> <h3> 肖像素材用手機攝自去年12月底,在上海愽物館展出的俄羅斯特列恰科夫美術(shù)館的巡回展覽畫派珍品展。</h3> <h3> 畫展68幅作品幅幅精彩,這幅柴可夫斯基半身肖像特別震撼了我,人物神情嚴峻、目光炯炯,以前我在一些正版的畫冊中看到過,但印刷質(zhì)量的差異,是不能與眼前的原作相比的。</h3><h3> 畫作者是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庫茲湼佐夫,于1893年1月底創(chuàng)作,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生命最后一年,這一年柴可夫斯基還在創(chuàng)作他的代表作第六交響曲一悲愴交響曲。</h3> <h3> 要想臨摹好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感覺很難,但祟拜柴可夫斯基的洶涌熱情,促使我要努力臨摹好它。沒什么油畫基礎的我起步就沒畫好人物的型,據(jù)說大師們作人物畫尤其是肖像畫,是先要畫小稿的,起碼是素描稿。</h3><h3> 繼續(xù)臨畫下去,無知者無畏,反正油畫是可以覆蓋的,邊落筆邊修正型。</h3> <h3> 不僅是因為柴可夫斯基的形象震撼了我,更是原畫作者的干凈利落的筆觸畫風吸引了我,這是我喜歡的油畫風格。柔滑細膩的筆觸雖然很爽目,但總感覺類似照片,而沒有畫與作者的激情。這里我開始大膽地鋪設對象的大部色彩,暗部、中間色、亮部色彩一鼓作氣鋪上,當然要逐步地糾正先前畫偏的形象。</h3><h3><br></h3> <h3> 開始臉部細節(jié)刻畫,炯炯的眼神必須要到位,切記眼珠是個球面,黑色的瞳孔也是球面,尋找來自多方向的光源在眼球上的反映,把平時常練的人臉局部器官畫法傾力用上。</h3> <h3> 繼續(xù)臉部型的細微調(diào)整,并鋪塗背景與衣物深暗色部分。</h3> <h3> 繼續(xù)臉部細節(jié)刻畫,畫出柴可夫斯基剛毅嚴峻的神態(tài),眼角、眉心、嘴角是仔細刻畫最不可缺的部分。</h3> <h3> 最終刻畫,調(diào)整臉部明暗的對比,像原作大師一樣不去細畫頭發(fā)與胡須,但不違背須發(fā)也是有形有色的型體。</h3><h3> 衣服上的鈕扣色彩有點搶眼,但卻使人覺得規(guī)整的穿飾,體現(xiàn)了柴可夫斯基音樂大師的紳士氣派。</h3><h3> 仔細觀察確有很多需改進提高的地方,但在自學油畫的基礎上量力而行,暫時擱筆,且向柴可夫斯基致敬,向庫茲湼佐夫致敬!</h3><h3> 只有多臨摹、多練、多觀察、多總結(jié)才可能上一個小臺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