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高氣爽鐘山美,</p><p class="ql-block"> 丹桂飄香石頭城。</p><p class="ql-block"> 華西壩上五大學,</p><p class="ql-block"> 最早到是中大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來南京,感覺這里綠化很好,大街上的法國梧桐樹整齊地排在道路兩邊,城市里面到處都有很多桂花樹,已經(jīng)是十月中旬了,但盛開的桂花,飄溢著濃郁的桂香沁人心肺,真是使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南京有三所大學,與華西壩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特別想到三所學校去看看,于是分別到了已經(jīng)更名為“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的這些學校去看,于是就先來到了東南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在南京的大學里,時任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先生,第一個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及其學校的設備主動撤離南京,往四川大后方遷移,學校所有學院中,除了醫(yī)學院外,其余學院全部到達重慶沙坪壩,在重慶大學松林坡建房落腳。而醫(yī)學院則到有醫(yī)學院的成都華西協(xié)合大學,其附屬醫(yī)院與華西醫(yī)院、后來到達的齊魯大學醫(yī)院,共同成立三大學聯(lián)合醫(yī)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底,中央大學撤離華西壩,中央大學醫(yī)院也離開三大學聯(lián)合醫(yī)院,到正府街獨自成立成都市立醫(yī)院。這樣中央大學就結(jié)束了五大學之聯(lián)合辦學,三大學聯(lián)合醫(yī)院也就變成了兩大學聯(lián)合醫(yī)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大學到華協(xié)合大學后與后到來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共同成為華西壩五大學,即聞名于世的“Big Five”。1941年中央大學退出華西壩后,由1942年到來的燕京大學取代,而仍然成為“Big Fiv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現(xiàn)在更名為“東南大學”的校門,該校門也是原中央大學的校門,保留著原樣。</p> <p class="ql-block">原中央大學的南大門,它是校園的主要出入口,門樓由楊廷寶設計,建于1933年,外形采用簡化的西方古典建筑樣式,為三開間四組方柱和梁枋,簡捷大方,與校園內(nèi)大禮堂,圖書館等建筑群的風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國立中央大學(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成立于南京,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里面科系設置最齊全、規(guī)模最大的大學,羅家倫、厲麟似、徐志摩、張大千等名家大師均曾經(jīng)在該校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校始建于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1921年建立國立東南大學,成為當時國內(nèi)僅有的兩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之一。1928年5月15日,該校由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1937年遷址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1946年11月1日,復原后的中央大學在南京開學,擁有立、工、醫(yī)、農(nóng)、文、法、師范7個學院,43個系科,26個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執(zhí)中國高等教育之牛耳,為當仁不讓的第一學府,其院系之多、學科之全、學生之眾,居全國高校之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改稱南京大學,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為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立中央大學的?;铡?lt;/p> <h3>1952年院系調(diào)整,改名“南京工學院”時的校門</h3> <h3>如今是“東南大學”校門</h3> <h3>原中央大學的大禮堂,屋頂是古羅馬式的穹隆頂。它位于校園中央,由英國公和洋行設計,新金記康號營造廠承建。1930年3月始建,1931年4月底竣工,建筑面積4320平方米,三層,高34米。</h3> <h3>大禮堂老照片</h3> <h3>大禮堂奠基石,1930年10月10日由時任校長張乃燕題字</h3> <h3>國立中央大學的建筑物多是民國時期的洋房結(jié)構(gòu),與華西壩上的建筑樓多是中西結(jié)合的風格不一樣</h3> <h3>后來在大禮堂前面修了一個圓形水池</h3> <h3>冬季俯瞰校園里的大禮堂和水池</h3> <h3>現(xiàn)在中央大學校舊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這次正逢建筑學院88級校友慶祝畢業(yè)30周年聚會,他們在大禮堂前合影。不同專業(yè)的校友身著不同顏色的衣裳</h3> <h3>建筑學院88級校友準備集體合影</h3> <h3>大禮堂前面的水池</h3> <h3>孟芳圖書館,位于大禮堂西南側(cè),古希臘式建筑。江蘇督軍齊燮元捐資,1922年1月奠基,1924年建成,建筑面積3013平方米,藏書40余萬冊?,F(xiàn)在改為辦公樓。</h3> <h3>圖書館前草地上的龍頭雕塑</h3> <h3>古老的文物——螭首</h3> <h3>螭首 Chi shou</h3><h3>此石刻龍頭名為螭首,原是明代國子監(jiān)大殿平臺四角上的一個,1978年在文昌橋路旁被發(fā)現(xiàn),后移至東南大學老圖書館前。它是東南大學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物。</h3><h3><br></h3><h3>螭(chi)在傳說中是龍王的九子之一,形象如龍,有巨大吞吐水的本領,因此古代常將螭首放在大殿平臺四角和四面,以象征避火之意。</h3><h3><br></h3><h3>把它放在圖書館之前,也許也是有這個意思吧,需知圖書館里有大量的書籍,是之必須要防火為大事?。?lt;/h3> <h3>后來修建的新圖書館,“圖書館”三字由劉海粟大師題字</h3> <h3>現(xiàn)在的圖書館</h3> <h3>校園道路兩旁參天的法國梧桐樹整齊劃一,圖書館藏在大樹后面</h3> <h3>大禮堂及水池旁邊的吳健雄紀念館</h3> <h3>吳健雄,江蘇蘇州太倉人,核物理學家,有“東方居里夫人”之稱。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h3><h3><br></h3><h3>她1934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南京大學理學院前身),獲得學士學位。受聘到國立浙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后進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h3><h3><br></h3><h3>1936年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40年獲博士學位。1944年參加“曼哈頓計劃”。</h3><h3><br></h3><h3> 195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1958年升為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任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tǒng)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美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勛章。</h3><h3><br></h3><h3>南京大學杰出畢業(yè)生、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榮譽博士</h3> <h3>1942年5月30日吳健雄與袁家騮結(jié)為夫妻</h3> <h3>原南京工學院“五四樓”</h3> <h3>五四樓也是由著名建筑師楊廷寶在1954年設計修建的</h3> <h3>江蘇省人民政府贈送給學校的紀念鼎</h3> <h3>鼎上鑄有“江蘇省人民政府贈”篆書字樣</h3> <h3>東南大學校名沿革</h3><h3><br></h3><h3>1902年 三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h3><h3>1905年 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h3><h3>1915年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h3><h3>1921年 國立東南大學</h3><h3>1927年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h3><h3>1928年2月 江蘇大學</h3><h3>1928年5月 國立中央大學</h3><h3>1949年 國立南京大學</h3><h3>1952年 南京工學院</h3><h3>1958年 食品工業(yè)系、化學工程系相繼分出, 分別建立了無錫輕工業(yè)學院和南京化工學院</h3><h3>1961年 農(nóng)機專業(yè)分出建立鎮(zhèn)江農(nóng)機學院</h3><h3>1988年 東南大學</h3><h3> 2000年4月 與南京鐵道醫(y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學校合并,南京地質(zhì)學校并入組成東南大學</h3> <h3>校園里拉上了紅色橫幅,歡迎不同年代的校友回母校來</h3> <h3>從學校后面的山坡上俯看前面的校園及大禮堂</h3> <h3>本美篇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wǎng)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