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重慶有大足,大足有石刻,大足石刻是與中國四大石窟齊名的石雕藝術(shù)群,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足的石雕群更真實客觀地反映了當(dāng)?shù)厝嗽谔颇┧纬鯐r期的民生民風(fēng)和文化信仰。大足石刻坐落在重慶西的大足區(qū)。</h3><h3> 大足有南北二山,山上有南北二塔,二塔隔瀨溪河倆倆相望。之前在大足濃蔭渡的位置可以把二塔盡收眼底,現(xiàn)在高樓林立,視野受阻,一眼觀二塔已經(jīng)不容易了。二塔中,北塔倒是常去,這南塔嘛,自小就聽說,可從來沒有去過。大足有八景,這八景中能找到現(xiàn)址的至少還有四處,其中就有這北塔懸?guī)r和南山翠屏。
<br></h3> <h3> 北塔又叫多寶塔,塔高12層,始建于南宋年間。據(jù)我所知,這古人造塔有所講究,萬物皆分陰陽,而奇為陽,偶為陰,所以塔的層數(shù)皆為奇數(shù)。國內(nèi)還有一座挺有名氣的塔,明清時期建造的,塔層是偶數(shù),那是因為它的設(shè)計師是個老外,老外對易經(jīng)八卦可沒有研究。很多人都知道,佛塔一般都有鎮(zhèn)邪除煞的作用,而邪煞多為陰,所以應(yīng)由陽氣來震懾。這多寶塔為什么是12層呢?我也納悶。后來網(wǎng)上一查,說是塔內(nèi)中空,外觀是12層,里面卻只有7層。不光是塔,以前的路沿臺階這些都是奇數(shù),修單不修雙。只是現(xiàn)在修建這些的時候好多人不講究了。
</h3><h3><br></h3> <h3> 至于這南塔,今天偷空去走了一趟。南塔沒有開發(fā)成景點,也沒有大路可以上去。不巧又遇上下雨天,撐著傘問了好些人才找到上山的路。路不好走,冒雨登山我也算是夠虔誠了。塔下有座廟,從山腳到廟的這段路程都是青石板路,因為走的人不多,石板上滿是青苔,一不小心就會遭摔個狗啃泥。廟子往上就荒得很,老路還在,因為人跡罕至,兩邊的雜草把路都封了。每次起步得用腳把兩邊的草分開踩平,等上到山頂時褲子和鞋都“泡湯”了。
南塔又叫文峰塔,高8層,是座實心塔,建于大清同治十二年,由當(dāng)時大足縣縣令提議修建。其實很多地方都有文峰塔,這是每個地方的建造者根據(jù)當(dāng)?shù)氐牡匦芜x擇修建的,又跟易經(jīng)八卦,風(fēng)水堪輿相關(guān)。修建文峰塔的主要目的還是希望當(dāng)?shù)匚姆宥κ?,文脈通達(dá),文人輩出。為什么一直都想去看一眼這個南塔呢?這又涉及到我曾經(jīng)聽過的一個故事。坊間傳聞,這個南塔的來歷和大足楊氏一族頗有淵源。這個塔是清朝同治年間建成的,那這段故事肯定也是出自于那個年代……
<br></h3> <h3> 那個時候,地方上都有盤踞一方的勢力,這些人都是當(dāng)?shù)氐泥l(xiāng)紳土豪,財大氣粗,門客眾多,在地方上黑白通吃威望極高。當(dāng)時大足縣就有這么些人,當(dāng)?shù)厝硕挤Q“老爺”。大足的“老爺”是兄弟五人,這五弟兄年紀(jì)頗長,后輩人丁興旺,在地方上都是德高望重說一不二的人,其中又以老五為甚。這五弟兄姓楊,家住南山腳下的楊家大院。這大院前后左右都有小山坡,特別是院后,好幾個坡,一個高過一個,像臺階一樣順勢而去,山坡郁郁蔥蔥滿眼春色,這大院就被懷抱在群山當(dāng)中,好不氣勢!在大足的楊氏一門無論是在朝為官的還是在野經(jīng)商的,無不是干得風(fēng)生水起,欣欣向榮。鼎盛時期,大院里門客眾多,來拜會的人絡(luò)繹不絕,連每一任縣令上任的時候為了以后政治工作的開展,第一時間都會去拜會一下楊老爺。
<br></h3> <h3> 說到同治年間這個事,有新縣令到大足走馬上任,上任后并未第一時間去拜會楊老爺,好些天后才帶領(lǐng)隨從登門拜訪。楊老爺子心里不爽了,心想我楊氏一門不乏朝廷大員,也不乏商賈巨富,論權(quán)力論財力都非一般人可比,莫說縣城,就是在州府也還是有幾分薄面,你一個小小的縣官居然這么不懂禮數(shù),不來拜碼頭,那就把你晾一晾,殺殺你的官威,好讓你知道大足還有個楊家。于是遣家丁出外回絕說老爺身體抱恙,閉門謝客,大人可改日再來。這下搞得縣太爺下不了臺,又帶人回去了。這縣太爺回去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道我再怎么說也是堂堂朝廷命官,這姓楊的擺好大的譜,不把他辦了怎能咽得下這口惡氣!翌日縣太爺備好禮物只身前往,進(jìn)得大院給老爺子請安,說是初來乍到還需體察民生民情,未能及時來拜望老爺子失了禮數(shù),希望老太爺海涵,今后還要多仰仗老爺子,以后如果有什么用得到我的地方老爺子帶個話就行云云……縣太爺降了身份,說了軟話,楊老爺子也有了面子,于是雙方握手言和,把酒言歡。飯罷,縣太爺走出大院,回頭看了看郁郁蔥蔥的山坡,心里只說道: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h3><h3><br></h3> <h3> 這縣太爺要整楊家老爺子是一門心思都用在里面了,話說民不與官斗,得罪了當(dāng)官的還能有好果子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縣太爺覺得應(yīng)該興文脈,重文風(fēng),大足以后能多些文人雅士。于是找到楊老爺子,對他說老爺子啊,為官一方就得為民謀福,前些時候有能人提議我修建文峰塔,這不我來和老爺子商量商量,就把塔建在大院后面最高的那個坡頂,到時文脈通達(dá),文風(fēng)鼎盛,受惠的不光是老爺子的門人后輩,更是全縣百姓之福??!以后及第登科之士,能有我大足一方子民,楊老爺子的恩德后人沒齒也難忘。另外呢,縣里準(zhǔn)備在南門修一座橋,當(dāng)然呢這也是我的意思,到時老爺子出行也不用繞道,我們這些后生晚輩來拜會您老爺子也方便不是。至于這籌資建造的事,就不用您老操心了,縣里全權(quán)負(fù)責(zé)。這楊老爺子一聽,心想這小子會來事兒,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于是打揖對縣太爺說大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實乃百姓之福?。偛潘f的事是功在當(dāng)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楊某怎敢不服,到時有困難支會一聲,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定全力襄助大人促成此事。
<br></h3> <h3> 工期如期完成,瀨溪河上橫跨過一座南門大橋,民眾出行方便了,嘖嘖稱贊。南山坡上立這一座文峰塔,站在城里的南門橋上看得分外醒目,塔下,縣太爺和楊老爺子一臉的春風(fēng)得意,“文峰塔”三個蒼勁的大字在陽光下褶褶生輝。
此時,二人心頭各懷心事。楊老爺子想的是塔修好了,惠及門人后輩??粗荒樀靡獾臈罾蠣斪?,這縣太爺想,看你還能笑幾天!
<br></h3> <h3> 事情回到建塔之前,縣太爺首次拜訪楊老爺子后,回來招攏三兩親信,說這大足楊家,盤踞大足多年,欺壓鄉(xiāng)里魚肉百姓,此黑惡勢力不除不足以平民憤,不除此霸,枉為此官!
縣太爺一提,自會有人分憂,有人獻(xiàn)上一計,大人,這楊家在此地多年,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無論官場還是江湖上說話皆有份量,可謂是只手遮天,千萬不要打草驚蛇,只可智取,而且要傷其根本。在下對風(fēng)水堪輿倒是頗有研究,那楊家大院是個好地方,幾面環(huán)山,藏風(fēng)聚氣,那楊家人丁興旺發(fā)達(dá)恐怕也是得益于此。要想治他也簡單,破他的氣便是。縣太爺一聽他說得有道理,當(dāng)天就把實施方案定了下來,接下來修橋建塔便是水到渠成了。
<br></h3> <h3> 光陰似箭,三五幾年的時間就像老天爺打了個盹,一晃就過了。山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這新縣令上臺也沒把大足建成一朵花出來,倒是楊家的光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年間,大足楊家在朝為官的紛紛落馬,經(jīng)商的多是血本無歸,慘遭橫禍的多了,連新誕的男丁都少了。大足楊家在短短幾年間人才漸漸凋零,已經(jīng)傷其根本無力回天了。
<br></h3> <h3> 后來一游方道人路過大足,因為之前受過楊老爺子的恩惠,遂去拜望楊老爺子。閑談中提及后山的塔,道士問前些年都沒有這塔,啥時候建的。老爺子就把來龍去脈說于道士聽了,道士表示去后山看看再說,楊老爺子立馬差人陪同。道士下山后,眉頭緊鎖,對老爺子說,楊老爺子,你這是著了人家的道啦!這塔是什么,是文峰塔不錯,老爺子可知道,塔有引氣聚氣的作用,但這塔是8層,屬陰,它聚的就是陰氣,陰氣聚集陽氣自然受阻。老爺子不信想想看,近年來出事的是否都是男丁,出生的是否女丁過多。還有南門那座橋,按說這塔就算損了陽氣但還有陰氣不是,男丁雖敗女丁應(yīng)該興旺才是,壞就壞在那座橋。以前沒橋的時候那氣走到河邊就會受阻,只能在河邊打個轉(zhuǎn)又會回來,但此橋由南跨北并且正對大院,正好把氣由南引到北,怎能聚氣,這大院的氣被破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楊老爺子一聽頓時捶胸頓足,后悔不已。但米已成粥,奈何!
<br></h3> <h3> 后來還聽說文化大革命搞武斗的時候,楊家后人有計劃上山炸塔的,可是走漏了風(fēng)聲,計劃敗露了。
其實這個故事還有好幾個版本,細(xì)節(jié)都不一樣,但故事的梗概是一樣的。因為隨著故事流傳下來的還有一句打油詩:橋似彎弓塔似箭,射落滿門楊家漢!
<br></h3> <h3> 關(guān)于這個南塔的故事,也僅僅是故事而已,我姑且說,你姑且聽,切莫當(dāng)真。再往后,南塔下面多了一個廟,“南塔三清觀”,這廟不偏不倚正好在南塔正下方。至于這個有什么門道在里面,那就是后話了……<br></h3> <h3> 歲月神偷</h3><h3> 2018年10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