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暑假雖然已過,白天,炎炎的暑熱似乎還在與我們糾纏不清??墒前茁秳傔^,忽然間就感覺夜空寥闊起來,月亮清澈明凈了許多,原來,不經意間,中秋已然臨近。
春有百花秋有月,那是人間好時節(jié)。月缺月圓,總是惹得萬眾愁腸。一輪中秋的圓月,寄托的是闔家團圓,寄寓的也有離愁別緒。
人世間最圓最亮最美的月亮在哪里?能夠求同的答案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故鄉(xiāng)。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倍鸥φf:“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故鄉(xiāng)的明月是人內心深處最溫馨和柔美的地方?!霸率枪枢l(xiāng)明”,是每個人性情的自然流露。<br></h3> <h3> 但要問起,具體哪個城市的月亮最美最亮,答案永遠無法求同。每個人都會堅持認為,自己所在的城市,都有最亮最美最圓的月亮。
真正配得上“月亮城”美譽的城市,是揚州和紹興,因為唐詩和宋詞里是這么說的。
也許是揚州人對月亮天生有種向往與執(zhí)著,月亮也對這座城市特別地鐘情與眷顧。
歷史上的詩詞歌賦,寫揚州月的真的不可計數(shù),可以說俯拾皆是,信手拈來。揚州月,是詩,是畫,是情懷,更是文化。<br></h3> <h3> 最唯美的月是春江花月。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揚州人張若虛憑這首詩就“孤篇蓋全唐”。
揚子津頭,瓜洲渡口,岸水臨風,明月當空。倘若能夠登上當年的大觀樓,極目遠眺,千百年前,當時明月,江海相連,月潮共生。一幅《春江花月夜》詩畫美景仿佛卷軸輕舒,盡展眼前。
白天漫步江邊,看到的是江水長,秋草黃。此刻,水天已渾然一色,夜空干凈得沒有絲毫的雜質,空中皎潔的一輪明月,在江水中曳出長長的亮影。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仰望天心一輪皓月,人就融化這在淡淡的月色之中,心曠神怡,真的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br></h3> <h3> 有人以揚州現(xiàn)在地理位置的理解,對《春江花月夜》是否寫的是揚州,提出質疑。其實問問隋煬帝,便知大可不必。
隋煬帝對揚州歷史上的地理位置有過準確描述:“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那時揚州,江河湖??啥加?。
更讓人想不到,張若虛之前,隋煬帝就寫了《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游女,湘川值兩妃。”
這就不難理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受了誰的啟發(fā)。
隋煬帝站在揚州蜀岡之巔,遠眺江海,暮靄沉沉,江海浩淼。 寥寥四句詩,將春江花月夜收納其間,繪出一幅江月勝景圖。
很難想象,這個暴虐之君會對揚州月充滿溫情和迷戀。以至于宋元鼎寫下《煬帝?!罚骸暗笏揽磽P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br></h3> <h3> 最明亮的月是二分明月。
唐朝是詩歌的朝代,徐凝能被人記起,是他的代表作《憶揚州》“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這明顯是一首懷人詩,但標題卻不明題懷人,而偏說懷地。 在詩人徐凝筆下,佳人的淚眼,美女的愁眉,無不令人肝腸寸斷,夢繞魂牽。最奇特的是,普天之下總共三分月色,倒有二分被揚州獨占,面對這二分明月,卻教人愛也不是,愁也不是。<br></h3> <h3> 由于這首詩,后世之人對揚州的向往如醉如癡。
揚州人知恩圖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條街和一座橋。只是最新翻修的徐凝門橋,過于現(xiàn)代感,加之緊鄰此橋,小區(qū)高樓林立。臨橋望月,便少了一份韻味。
但“二分明月”自此成為揚州的代稱,讓其它城市只能嫉妒和眼讒。
“二分明月樓”曾是揚州鹽商的一處私家園林,園內亭臺樓榭,假山怪石,小橋流水,樹影婆娑, "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lián)P州第一樓"。是揚州觀月的絕佳去處
梅花嶺畔,小秦淮河邊,月色之下,暗香浮動。寂靜肅穆的史公祠大門兩側, 有清代詩人張爾藎撰寫的門聯(lián):“數(shù)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本拺训氖敲鞒伊沂房煞ā?lt;br></h3> <h3> 最多情的月是風花雪月。
詩人徐凝借懷地而懷人,似乎還半遮半掩,羞羞答答。杜牧在揚州則完全是個倜儻風流的才子形象。
他落魄江南,寄居揚州,放浪形骸,縱情青樓。一首《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讓多少青衫士子為之感懷。
十年一覺,杜牧對江南揚州的月色非常掛念,寫下《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遠山的眉黛在夜幕中隱約如世外仙子。長堤秋柳,柳下堤岸,岸內湖水,水中明月,月涼如水,萬物成霜。凄美婉轉的簫聲,吹起那羽衣霓裳。
其實,吳家磚橋也行,二十四座橋也罷。江南美景無數(shù),又有哪些能比得上明月橋頭,玉女吹簫那樣風情萬種迷人醉呢?<br></h3> <h3> 如今的二十四橋是揚州瘦西湖風景區(qū)內的經典景區(qū)。瘦西湖算得上是月亮主題景區(qū),堪稱月亮湖。
中秋滿月,五亭橋下十五孔,孔孔見月。
小金山上,月觀是臨湖建筑的廳堂,四面皆為格扇,堂后是桂園。桂花盛開之際,閉門推窗,天上水下兩月同收眼底, 頓時領略到鄭板橋所題"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br></h3> <h3>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唐時的揚州城,商旅繁華地、富貴溫柔鄉(xiāng),就連揚州月亮也是天下最美最亮,是達官貴胄,文人墨客,商賈名伶向往的天堂。連布衣詩人張祜也發(fā)出感慨:“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干脆和揚州的月亮一起終老吧!
唐如此,宋亦如是, 秦觀即使在鎮(zhèn)江西津渡把酒臨窗,仍然在想念對岸揚州曾經的風花雪月。寫下《長相思》“鐵甕城高,蒜山渡闊,干云十二層樓。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揚州。 綺陌南頭,記歌名宛轉,鄉(xiāng)號溫柔。曲檻俯清流。想花陰,誰系蘭舟?”
山水比廟堂實在,煙花比宏圖情切。而唯有將滿腔情感傾訴于風花雪月,才能暫時忘卻自身的煩愁。<br></h3> <h3> 最醉美的月色是荷塘月色。
語文教科書里,《荷塘月色》是經典美文,先生是要求誦讀的。
時至今日,尚能背誦其中的段落?!?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讀此文不僅是感覺到美,而且親切,因為朱自清先生也是揚州人。盡管身在清華園里的荷塘邊。他依然記掛揚州,記掛江南遍地的荷塘。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經典的寫景散文,是情與景的完美交融,情到深處,景到美處,讀之如飲玉露瓊漿,沉醉不知歸路。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筆下,卻無美不備,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葉,薄薄的春霧,蓊蓊郁郁的樹及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這哪里是清華園?這就是江南水鄉(xiāng)醉美的月色風光。<br></h3> <h3> 月缺月圓,轉眼千年。揚州盡管已不復“揚一益二”當年的地位與繁華,但和其它城市一樣,格局正在變大,已非唐宋可比。
如今的揚州,“東水西山一路連、南江北湖一河牽”,依然不變的是她的水木清華。萬福橋上,明月湖里,隨便掬起一捧水,里面都有一輪明晃晃的月亮。
更為難能可貴的,在城中央,也在水中央,揚州人一直象呵護月亮一樣呵護著揚州古城。那輪明月,一直懸在文昌閣和四望亭的尖頂上,宋夾城和東關街的城樓上,也出沒在老街尋常人家的花格窗里,馬頭墻上,在老巷深處的樹梢頭,老井里。
滿城月桂飄香,滿眼月色朦朧。此時此刻,無論你是住民,還是過客,沐浴著這薄霧輕紗,如幻如夢的月色,猶如沉浸在醇香美酒的微醺之中,那似真似幻,天人合一的感覺,的確是一種享受。<br></h3> <h3> 回到家,夜已深。月至中天,如練的月光水銀瀉地般地鋪滿了整個天井。
忙碌一天,母親還沒歇下,她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
天井里的小桌上,擺放著月餅果饌,她在銅盆里認真地洗手,然后焚香,雙手合十,非常虔誠地對月祭拜。
銅盆里的水晃晃悠悠地平靜下來,那輪明月又回到盆中央。
這個慈寧的老人,在默念著什么,她在祈愿眾生在這銀蟾光滿的月夜,都有不遠千里的相聚,都有母慈子孝的團圓。<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