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i> 2018年7月中旬,我為了滿足對滇藏公路的好奇,自駕游穿越G214公路,從云南的奔子欄鎮(zhèn)向西藏的芒康出發(fā)。一路上的確風光無限,與川藏的318國道相比,欣賞風光又增加了許多險、奇、大氣。</i></b></h3> <h3><b><i>從地標性的牌坊我們知道進入了西藏的芒康境內。根據攻略,我們要到芒康鹽井鎮(zhèn)的鹽田游覽。</i></b></h3> <h3> 鹽井地處藏東昌都地區(qū)的南面,是芒康縣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這兒四面環(huán)山,處在瀾滄江的河谷之中。一條天然的狹長河谷把鹽井鄉(xiāng)分為兩段, 還有,淡綠色的鹽池,雪白的鹽田,與湛藍的瀾滄江水和曠野花草樹木互相映襯,美不勝收。</h3> <h3> 沿著G214國道一路疾馳,國道右側,一路隨行的是岸坡陡峭,水色碧綠的金沙江。在四川竹巴龍駛過川藏交界的金沙江大橋,便正式進入了西藏自治區(qū),從這里開始,風景少了幾分水色雋秀,多了幾分孤寂蒼涼,似乎在時刻提醒著你,進藏了! 芒康縣是沿川藏線入藏后抵達的第一個藏區(qū)縣,它地處昌都市的最東部,是 川、滇、藏三省交匯處,位置非常緊要。</h3> <h3><i><b>這個群雕描述了千年一來鹽田地區(qū)采鹽運鹽的艱辛。</b></i></h3> <h3> 鹽井是著名的井鹽產地,井鹽的生產已有上千年歷史,名稱也由此而 來。這里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至今仍完整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這里的鹽田與一般那種一望無際的白色天然鹽場不同,這兒所謂的鹽田,其實是在江邊搭建的一些土木結構的平臺。而這些平臺的構建也著實要費一番工夫;首先,用較細的滾木沿坡搭建木框架,然后在框架的頂端鋪上一截截的木板,再用細碎石和粗泥夯實,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極細的黏土把平臺表面夯平滑,并以十幾平米為標準劃分成若干田塊,其中,靠邊的一塊鹽田的四邊壘高一些,用來儲存從鹽井背來的鹵水,這樣整個鹽田的工程就完成了。</h3> <h3>一江兩岸的曬鹽場。</h3> <h3><b><i>鹽井鎮(zhèn)的鹽井面可是當地特色小吃,中央電視臺拍攝的《舌尖上的中國》關于鹽井面的拍攝可是在這一家進行的。</i></b></h3> <h3><b><i><font color="#ff8a00">在G214公路邊看到介紹鹽井旅游的石碑,竟然看到當地有全國藏區(qū)唯一的天主教堂,一下讓我們興奮起來。</font></i></b></h3> <h3><i><b>我們問詢當地藏民,一位小伙子騎著摩托車引路把我們帶到了天主教堂,遠遠的看到屋頂上的十字架,告訴我們這就是天主教堂。</b></i></h3> <h3> 鹽井天主教堂位于西藏昌都地區(qū)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āng),國道214線旁。該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來并持續(xù)在使用的天主教堂。 教堂于1855年由法國傳教士創(chuàng)建,但原教堂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在的教堂是2000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整個教堂占地面積12225平方米,建筑面積2618平方米。教堂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色。藏式土木結構,建筑風格結合了西方與藏族建筑藝術特點,外部為純凈的白色,鐘塔高聳,內部整潔宏偉,裝飾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頂,木質拱形內飾。天花板上繪有根據《新約》和《舊約》題材的壁畫。外部則吸納了藏族民居呈“梯”字形式樣,色彩艷麗的外墻和庭院顯現著別樣的風情,除了耶穌像、圣母像和一些裝飾品外,還有傳統(tǒng)的紅燈籠和潔白的哈達。與此相對的是個兩層樓的小四合院,樓上是神職人員生活起居的地方,樓下是宗教場所,小小的禮堂里,面對著圣母像殿堂里跪滿了虔誠的藏族信徒。</h3> <h3> 世界上許多事常以不可思議的狀態(tài)存在,并且像一棵會開花的樹一樣發(fā)芽開花結果。昌都鹽井天主教堂便是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所在,她不僅出現在鹽井這個茶馬古道節(jié)點上,還讓當地藏民成為了耶穌的信徒。所以,當這里的藏民們捧著《圣經》默默禱告時,當藏民都叫著洋氣的名字時,請不要訝異他們不信佛祖,反而信耶穌…… 西藏唯一能聽見天主福音的地方 鹽井天主教堂,西藏惟一的天主教堂,她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安然靜立在滇藏公路旁(國道214線)。</h3> <h3><b><i>到教堂時,已是黃昏了,整個教堂只有一個人,她介紹說她叫“瑪達麗薩”,看護管理教堂是她的工作,每月還多少有些工資。</i></b></h3> <h3><b><i>看到瑪達麗薩使我不禁想起了《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鐘人卡西莫多(Quasimodo),他們一樣的厚道、善良、樸實??磥磉@里是改變人的地方……。</i></b></h3> <h3><b><i>瑪達麗薩補貼生活還養(yǎng)了一只奶牛,兩只狗,種一點菜,她終身未婚,常年在教堂過著獨居的生活,每年只是在藏歷年期間回家與家人短聚。</i></b></h3> <h3><b><i>教堂的簡要介紹牌</i></b></h3> <h3><b><i> 據查19世紀末,大批外國天主教傳教士和探險家踏上了雪域高原的土地,他們契而不舍地探求西藏的奧秘和開拓傳教的途徑。1865年,天主教傳到鹽井。據說,當時有3個法國傳教士取道四川來到芒康傳道。而首次來到鹽井打開傳教局面是鄧德亮神父和比神父。他們一開始是向當時的噶廈政府芒康管區(qū)的貢塘喇嘛處買些鹽井,收容無家可歸的人,為他們建立家園,使他們信奉天主教。后來,他們直接向當地的政府要求一張牛皮之地,而當時的地方主事人想,一張牛皮之地能有多少,便允了,可沒料到,傳教士把牛皮剪成一條牛皮繩,把整個上鹽井都圈了進去。這樣一來,傳教士既有地建起了規(guī)模宏大的西式教堂,還有田地供養(yǎng)被收容的人耕作。隨后,教徒們慢慢聚集在上鹽井落戶,教堂也隨之逐步擴大,并用英文傳教, 天主教的進入,使得淳樸的藏族人民又接觸到了另一種思維方式。自1865年至1949年歷經17位外藉本堂神父。解放后,宗教終止。直到改革開放后宗教又慢慢興盛起來?,F教堂有神父1名,修女2人,主要為附近的500余名天主教徒服務。每年的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及每周一次的彌撒,信徒都會前來用藏語讀《圣經》,用藏語詠唱贊美詩,也會不定時地前來禱告或懺悔。 傳教士們不僅恢復修建了教堂,而且與巴黎教會區(qū)域的教士取得了聯系。這樣他們就得到了人員和物質上的幫助,后來,他們把三省一區(qū)(藏區(qū)一帶)所有的教堂融合為一個教區(qū),教區(qū)先設在巴塘,后搬到康定。教區(qū)專門設立藏文學校,讓傳教士上學學習藏文,這樣可以更好地為藏族群眾傳教。上鹽井教堂第四位本堂神父叫尼德龍,他不僅翻譯了大量的藏文經書,而且還設立了夜校,聘請本地的老師為信徒授課,讓他們認字。這不僅提高了信徒的素質,而且增加了信徒的數量,從而天主教在本地的地位和影響越來越大,信徒越來越多。鹽井是西藏境內納西族聚居之地。鹽井村及其周邊地區(qū)納西族、藏族等各族群眾已多信天主教,他們每周都到教堂做禮拜。天主教在鹽井已經蓬勃的發(fā)展起來了。</i></b></h3> <h3><b><i> 瑪達麗薩不斷的用生硬的藏族普通話與我們介紹:而今上鹽井村80%的群眾近600人信奉天主教,并有一名當地的藏族神父,名叫魯仁弟。每周禮拜,念譯成藏文的《圣經》?,F在天主教的建筑風格兼藏漢之長,并保留了一部分西洋風格。信徒的名字一般都由神父取名,名字和歐洲人相似。人死后(自殺的除外)按天主教的儀軌進行土葬。信徒的生活方式、習俗都與當地藏民族相同,且有部分家庭一家有兩種信仰,既有信天主教的教徒,也有信藏傳佛教的教徒。當地有趣的文化現象是:外來的納西族都信奉藏傳佛教,而土生藏族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i></b></h3> <h3><b><i> 我們在瑪達麗薩的引領下參觀教堂。</i></b></h3><h3><b><i> 整體看來,這座教堂充分體現出濃厚的藏式風格:和許多當地民居一樣,也是平頂的藏式建筑,乳白色的墻身更顯窗臺色澤艷麗,墻角處隨風飛舞的格?;ㄩ_得正歡。</i></b></h3> <h3><b><i>空曠的教堂安靜的讓人窒息。</i></b></h3> <h3> 當地80%以上群眾都信奉天主教,每周都做禮拜,念翻譯成藏文的《圣經》,目前有一名當地藏族神父主持。教徒的命名方式按天主教方式進行,直至終老,不再另取藏族名字。人死后也按天主教的儀軌進行土葬。信徒的生活方式、習俗又和當地其他藏族相同。更為有趣的是:當地不少男女分別信仰佛教或天主教,家人不會干涉他們的婚姻。婚后,各信各的宗教,酥油長燈和馬太福音各不侵犯,出生的孩子信仰也都是自由選擇…… 在鹽井天主教堂讀懂文化的包容性 教堂所在地上鹽井的藏民是天主教主要的信仰人群,而一江之隔的下鹽井納西族村民則是藏傳佛教的信徒。都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西藏這個全民皆信佛教的高原地區(qū),鹽井天主教堂竟然如此明目張膽,確實讓人費解。 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在佛教國度,就連原始苯教都被打壓,不得不退出主流宗教文化圈時,竟然還存在著這么一座天主教堂!然而轉念一想,又覺得一切都是可以解釋的,誠如滴水可以穿石,薪火可以燎原,先進的文化亦能滲透相對落后的地方,只是進入青藏高原,非一般人、一般智力、毅力可實現!感謝那個叫做鄧德亮的傳教士,無論他當時出于什么動機,在今天看來,天主教堂的存在都是鹽井多元精彩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3> <h3><b><i> 這是教堂的鐘樓,每天按照天主教的規(guī)定,瑪達麗薩都要準時的敲響大鐘。上鹽村下鹽村的信徒們每天都聽到教堂的鐘聲祈禱。</i></b></h3> <h3><b><i>三個重疊的大鐘看起來十分氣派。</i></b></h3> <h3><b><i>據說這是多年前由日本的一個天主教會在某一次慶典活動中捐給的大鐘,此鐘做工精細,壯觀。</i></b></h3> <h3><b><i>由鐘樓的窗戶看出去依然是藏區(qū)的荒涼與寂靜。</i></b></h3> <h3><b><i>從昌都地區(qū)文化局的管理規(guī)定看出這是一個管理規(guī)范的宗教所。</i></b></h3> <h3><b><i>天快黑了,我們的住宿還沒有著落,我們不得不告別瑪達麗薩,瑪達麗薩把我們送出教堂,并告訴我們明天星期天教堂有活動。</i></b></h3> <h3><b><i>第二天早上我們又趕到了天主教堂,此時,上井村的教徒陸陸續(xù)續(xù)向教堂匯聚。</i></b></h3> <h3><b><i>她們集聚在教堂門口,等待著什么。</i></b></h3> <h3><b><i>藏民的信徒熱情的向我們招呼。</i></b></h3><h3><b><i><br></i></b></h3><h3><br></h3> <h3>滿院子的人忙碌著像過節(jié)一樣。</h3> <h3><b><i>在我們的打聽了知道,這個洛桑漢子原本不是上井村的,按漢族的說法是倒插門到上井村,洛桑的岳父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年前的當天去世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天主教的說法)特意宴請全村的天主教徒聚會。</i></b></h3> <h3>洛桑前前后后忙碌張羅著。</h3> <h3><b><i>婦女們發(fā)揮著自己的天性,制作一種當地的特色美食”鹽田面”,有點像我們漢族的臊子面,但配料要講究的多。</i></b></h3> <h3><b><i>在人群中,瑪達麗薩一直忙碌的記錄者什么,好像是今天到了的信徒們捐的份子錢,看來瑪達麗薩是這里不可或缺的人物。</i></b></h3> <h3><b><i>藏族的男人這時候躲得遠遠的的看著,也可能老爺們兒都是這樣。</i></b></h3> <h3><b><i>老爺子還是和這些漢子們不一樣,盡力而為的事還是要幫幫忙。</i></b></h3> <h3><b><i>人們陸陸續(xù)續(xù)的進入教堂,9點鐘的鐘聲后,就要祈禱誦經了。</i></b></h3> <h3><b><i>據說坐著遠遠的多吉次丹是這個教堂里面最德高望重說話算數的,多吉次丹只是看著大家,不說話,我與他攀談可惜他不懂漢語。</i></b></h3> <h3><b><i>威嚴不拘言笑的頭領多吉次丹。</i></b></h3> <h3><b><i>人們陸續(xù)入座,墨墨祈禱。</i></b></h3> <h3><b><i>朝拜耶穌基督的方式還是有些藏族人的痕跡。</i></b></h3> <h3><b><i>瑪達麗薩同徒友們祈禱著。</i></b></h3> <h3><b><i>吟誦經書</i></b></h3> <h3><b><i>默默祈禱</i></b></h3> <h3><b><i>瑪達麗薩在教徒中領誦著圣經。</i></b></h3><h3><br></h3> <h3><b><i>祈禱結束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做的“鹽田面”,其樂融融。</i></b></h3> <h3><b><i>自助餐式的宴席,讓大家各取所需。</i></b></h3> <h3><b><i>快樂分享著“鹽田美食”。</i></b></h3> <h3><i><b> 西藏芒康鹽井,這片神秘的土地,讓我看到了這里西藏人民的善良、勤勞、友好、多元文化相融,看到了藏民族開放、接受各種文化的博大胸懷。同時感受到了西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安居樂業(yè)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b></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