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藏往西</b>(上)</h1><h3> <b> ---來自高原的影像和感悟</b></h3><h3></h3><h3> 當我們每日里身處紛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努力著,奮斗著,拼搏著,在俗世紅塵中嘆息,在彷徨人生中進退,甚至浮躁到連文字都難以閱讀的時候,可曾想過,暫時跳出這種繁雜,去追尋自己心中向往的美好……</h3><h3> 我的向往在西藏,西藏往西!</h3><h3> 出行西藏的感覺就是在逃離社會,擁抱自然、又回歸社會的纏綿狀態(tài)中往復,這樣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和諧的平衡,于是自由也就在這種平衡中得以實現(xiàn)。那里獨特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民風造就了一種博大的、罕有的藝術氛圍,使我們這些在城市里長大、看慣了細膩東西的人總是處在一種莫名的感動當中。那些常年不化的雪山、峻峭的冰峰、莽莽的原始森林、遼闊的牧區(qū)草原,縱橫奔瀉的雅魯藏布江、星羅棋布的湖泊都是我們獵取的對象;而那些性情豪爽、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藏民,他們的生產與勞動、生活與宗教活動也都是我們追尋的目標。西藏的美麗震顫著我們的心靈… 它的美相信會感染每一個人,也會使每一個人有更多的思考??????</h3><h3> 經過整理后發(fā)出這組《西藏往西》,人們往往走馬觀花旅行到拉薩,其實真正的西藏在阿里,它帶給人的震撼和感悟無以言表。為了今后給大家出行阿里地區(qū)提供一些資料和幫助,近期整理了一些片子,把高原的影像呈現(xiàn)給大家,同時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拍攝心得與大家共享.</h3><h3> 由于篇幅較長,本篇將以上中下三篇來完成.</h3><h3></h3><h3><br></h3> <h3> 有人說人生如同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在阿里的十幾天,膜拜過雪山圣湖,穿越過大漠荒野,在神秘蒼涼的廢墟上追古撫今,在寂靜無人的戈壁上眺望落日,那種貫穿始終的莫名感動與心存敬畏永生難忘。我曾獨自坐在珠峰大本營的空地上,巍峨宏大氣勢磅礴的沉默山體近在咫尺,靜觀珠穆朗瑪峰山巔風起云涌,山間流云相聚還散。夕陽漸漸將山尖鍍成金黃,日落月升,氣勢磅礴的銀河橫貫幽藍色的天穹,抬頭仰望,視野仿佛可以收入整個宇宙。靜坐山間,傾聽大地的心跳,冰川化水流過身旁,頓覺心地清涼,和光同塵。此行在被信奉者尊為神靈之所在的世界中心的神山岡仁波齊見證過神跡,陰云密布久未現(xiàn)身的神山在我們到來時,風光霽月,佛光普照,顯露真容,代表著吉祥與護佑的佛教萬字符清晰可見,巨大的冰槽和水平走向的巖層,如同一道偉岸的天梯直通天際。我曾透過古格王朝殘存的碉樓窗口看見令人眩目的日暈環(huán)懸掛于晴空,我所站立的位置,正是1912年英國人麥克活斯·揚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發(fā)現(xiàn)遺址的地方,無人可以解釋三百年前擁有如此燦爛文化的王國如何在一夜之間徹底消失,圍繞遺址四周蒼莽的土林曾經目睹過這段神秘的歷史,而它無奈地選擇了沉默。我曾在浩如煙海水天一色的扎日南木措邊雙手合十銘心祈福,當那片濃得化不開的湖藍映入眼眸,當湖畔那行云流水般的流暢曲線勾勒出大地的神韻,當?shù)歉咄h半明半暗的云層在寧靜的湖心畫出幽藍變幻的圖案,你會相信,這是神的土地,我們的靈魂,面對的是永恒。</h3> <h3> 蕾秋·喬伊斯在她的小說《一個人的朝圣》中寫道:在生命的流程里,癡迷一個人,或是一個地方,為此激情燃燒,備受煎熬,孤獨流浪,成為灰燼,也心甘情愿和在所不惜。我們達不到這樣的信仰和情懷,但歷經川藏的險峻和青藏的廣袤之后,內心深處一直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念念不忘,它壯美的景色,神秘的宗教,淳樸的藏民,深深吸引著我,曾經的照片和文字不足以記錄它的壯闊與遼遠, 我曾于2014年9月與好友老董訂好機票,欲與成都攝影的朋友自駕丙察察,墨脫之后前往阿里地區(qū),怎奈忽然來的工作任務使我取消了那次行程,骨子里不羈的性格又凸顯出來,既然選擇了神秘的高原,留給世界的只有背影!遺憾之余更加堅定了踏上阿里行程的決心,于是便有了此次的出行。</h3> <h3> 到拉薩后有三天休整時間,熟悉的場景又出現(xiàn)在了眼前,天氣晴好的午后,我背起相機去大昭寺,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端量著潔白的煙氤照常從煨桑爐里裊裊升起,虔誠的朝拜者依舊執(zhí)著地走在信仰的道路上,直到夕陽的余暉將他們的影子緩緩拉長。此時的光影格外迷人,步履匆匆的人群身上披覆著淡淡的銀 輝,信仰將他們打開并照亮,古老的善意在他們身上閃閃發(fā)光,這畫面溫潤而親切,像久遠無聲的歲月,充滿滄桑古老的質感。</h3><h3> 掃街過程中,自己感覺到太近的用尼康70-200的鏡頭,它龐大的外觀對虔誠的教徒也是一種無形的傷害,仿佛在窺探他人隱私一樣讓自己非常不安,所以此行此類題材的片子較少,因為我感覺尊重比攝影更重要。</h3><h3> 香火繚繞的大昭寺前最多的是兩種 人,一種是好奇的旁觀,另一種是虔誠的覲見。雖近在咫尺,卻如同彼岸。我不是信徒,可當我看見佛門前海浪般此起彼伏叩拜的身影,看見她們真誠眼神里流動的熠熠之光,即使身在其外,也無法不為之動容。轉經的人群中,有耄耋老者,也有稚氣孩童,拄著雙拐蹣跚而行的也不乏其人,他們每人手里或是搖著轉經筒,或是 捻動溫潤的佛珠,清脆的木板叩擊聲則來自那些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趕來朝拜的磕長頭者,他們的歷練我無從想見,每個人背后都有著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是,他們都有著明亮而從容的眼睛。</h3> <h3> 阿里,就是令你感到驚嘆的地方。在這里,季風、曠野、雪山、星空,大自然的一切,就在眼前,真的可以觸摸。生命只有一次,除卻在那充斥著霧霾和噪音的城市中 疲憊的消磨,還可以有更明亮的選擇,去往哪里,并不重要,重要是的內心豐足,入得無人境,乃得自由心,這才是生命最美的顏色。出去走走吧,拿起相機,懷著一顆童真的心,去品讀這漫無邊際的大地,雕琢好每一縷上天賜予的微弱光線,并為你感覺值得的畫面注入自己的情緒與夢想,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許多年之后,你可以借助這些凝固的瞬間,很容易地回憶起岡仁波齊那最后一抹余暉,想起遙遠地平線上瑪旁雍錯湖畔金燦燦的晚霞,甚至在心頭泛起當初面對恢弘蒼涼的札達土林 時的震撼。你會想起那些陪你一起走過的人,在高高的山頂一同守望璀璨的星河,在悠長的風中肆無忌憚的奔跑,星散地依靠在藏民的長椅上打盹,身上灑滿午后的 陽光。這畫面是那么的美,怎能輕易忘記?</h3> <h3>【注意事項】</h3><h3>一、高反。我個人在高原前兩天有輕微不適感,過后如履平地,沒有任何問題。不過首次去的朋友建議在拉薩適應兩天,畢竟阿里地區(qū)的平均海拔在4500左右,如果有高反,加上一路的顛簸,真是件要命的事。對于高反,我認為個人心理因素占主導作用,關于它的種種反應和應對方案,攻略太多,按自己的體質自行調整,不再贅述。</h3><h3>二、駕車。南線自駕沒問題,北線最好包車,并且至少兩車組隊,不建議單車涉險。不是不相信您的技術,主要是路況太差(南線是柏油路,好一些),而到北線之后是無人區(qū),跑一天都見不到活人,路面就是車轍,如果走錯路,可能真誤在里面。手機無信號、沒有加油站、沒有救援車、沒有人路過,只有野驢、藏羚羊陪你聊聊天了。</h3><h3>三、飲食。一路過去有各種西北面館、川菜館,衛(wèi)生條件非常一般,建議自帶餐具,由于是無人區(qū),菜價稍貴,不過沒有高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可以接受。建議能找地方吃熱飯,就不要自己湊合,畢竟體力消耗是巨大的。每到一個縣城或村落,一定要補充大量易保存的蘋果、梨和黃瓜,補充維生素。還要按每車人數(shù),補充瓶裝水和一天的高熱量零食,以備不時之需。另外給司機買些紅牛,他要是犯困,伙伴們就哭了。</h3><h3>四、衣物。溫差比較大。早晚天氣較涼,穿抓絨和沖鋒衣褲,中午時分著速干襯衣即可。如果去雪山或圣湖拍落日,手套和線帽必備,拍星軌銀河等夜間作業(yè)最好備件壓縮羽絨服。防水登山鞋建議高腰、飛機輪胎大底的,避免利石扎腳。頭巾和口罩必備必備,可以防止暴曬和沙塵。到那里你就知道揚沙有多厲害了。</h3><h3>五、住宿。南線的住宿略好,北線就是湊合了。建議自備床單、睡袋和充氣枕頭。兩三天不洗澡是很正常的,開始會不習慣,后來就基本無視了,所以多帶幾套換洗衣物很管用??傊疀]有你想像的那么遙遠和艱辛。</h3><h3>以上只是自己想到的幾點,更詳細的大家去搜一下,攻略多的很。</h3><h3>本貼不細談沿途的吃住行安排,只側重于阿里環(huán)線的影像及拍攝體會,將在圖片上說明。</h3> <h3> 布達拉宮廣場東門有一個小小的水塘,可以拍布宮正面倒影。</h3><h3>布達拉宮后面有一個公園,宗角祿康公園,有成群的海鷗和葳蕤的古樹,也是拍布宮倒影的好位置。無門票。</h3> <h3> 轉經的人群中,有耄耋老者,也有稚氣孩童,拄著雙拐蹣跚而行的也不乏其人,他們每人手里或是搖著轉經筒,或是捻動溫潤的佛珠......</h3> <h3> 大昭寺前,每天都會有虔誠的朝拜者,風雨無阻。誰有那灼灼熱烈的雙眸,在你的頷首中攀援而上。世間有一種思緒,無法用言語形容,粗獷而憂傷。</h3> <h3> 到日喀則,不能不去扎什倫布寺,扎寺作為格魯派在后藏最大的寺廟和藏區(qū)黃教四大寺院之一,同時也是四世之后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地,氣勢自然非凡。 </h3><h3> 拍攝辯經,廣角和長焦都是必備的。因為距離的關系,長焦可以輕易地捕捉瞬間的表情。廣角則可以收入整個辯經的場景。</h3> <h3></h3><h3> 從色拉寺的正門進入,沿著青石鋪就的甬道直行至寺廟的腹心,便可到達辯經場。</h3><h3><br></h3><h3><br></h3> <h3> 辯經時間是下午的三點至五點</h3><h3><br></h3> <h3> 看辯經,語言上的障礙真正是無法逾越的鴻溝,更無從參悟佛理的奧義。不過,這并不影響觀感。溫暖的陽光透過葳蕤古樹的枝椏,照耀在紅衣喇嘛的肩頭,溫潤著他們腕間的佛珠,閃爍于那清靈如水的眼眸,一顰一笑,一招一式,只可意會,無法言傳。</h3> <h3> 神光下的一抹笑,如月光下的高原,笑那浮華落盡,月色如洗,笑那悄然而逝,飛花萬盞,誰是那輕輕顫動的百合,在你的清輝下亙古不變。</h3><h3><br></h3> <h3><br></h3> <h3> 在扎寺,經??梢钥吹郊t衣一角,翩然而去。</h3> <h3> 在崗巴拉山的埡口可以拍到羊卓雍措的全貌。(羊卓雍措)</h3><h3><br></h3> <h3> 澄明的湖水散發(fā)出醉人的藍,圣潔的雪山為這柔情駐足。這是信徒心中理想的朝圣之地,也是渴求世間絕美的人類夢中的終極目的地.</h3><h3><br></h3> <h3> 在江孜,可以用長焦鏡頭拍攝宗山古堡遺址。等了不到2個小時,也沒有等到陽光打在古堡上,所幸上次去時,有一張較為滿意的記錄片子。</h3><h3> 江孜宗山古堡遺址矗立在古城中央的懸崖峭壁上,整個古堡群錯落有致的雄踞山頂,在年楚河平原中央顯得非常雄偉峻峭。讓江孜最享盛名的是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歷史。 (江孜)</h3> <h3> 從日喀則到薩嘎,沿途的風景永遠像一副優(yōu)美的風景畫一樣,讓人陶醉~~~</h3> <h3> 大地的色彩。變幻的光線以廣闊無垠的大地為畫布,恣意揮灑它無邊的想像力,將道路、農田、森林、河流、曠野、荒原幻化為美輪美奐的抽象畫作。土地的大美,不可言喻。 </h3><h3><br></h3> <h3> 峽谷間的草場由細絨般的金黃逐漸過渡到深淺不一的青綠,目睹這一切,你可以感受到荏苒光陰的身影緩緩踱過廣袤的大地,唯一不變的是那條清亮如許的河水,蜿蜒曲折,消失于遠方的地平線。</h3><h3><br></h3> <h3> 路上的風景,不留心是看不見的。冰川、山脈、草場,彼此相互依偎,我用相機鏡頭記錄下這樸素如泥的風景,當時陽光靜好,沒有風,很溫暖。</h3><h3><br></h3> <h3> 山體蒼茫,草地的紋路與水面的色彩也同樣漂亮。</h3><h3><br></h3> <h3> 沿途寺廟很多,有時光影很棒,在西藏行攝,長焦鏡頭是必備的,70-200在我們日常攝影中足夠了,但在西藏阿里地區(qū)常常感覺捉襟見肘。</h3><h3><br></h3> <h3> 這張照片是80-400拍的,我朋友的鏡頭,大家都知道,光圈不盡人意,得上三腳架。他叫葉子,很棒的一個兄弟,常年在西藏,當時已經是處級干部了,但為追求自己的理想,毅然決然的辭職,現(xiàn)在是《國家地理》的特約攝影師,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分別時戀戀不舍,現(xiàn)在叫我大哥,所以現(xiàn)在稱兄弟更合適.</h3> <h3> 從日喀則出來,一路的藍天白云。公路大片隨手拍,手機微信黨千萬不要錯過。</h3><h3><br></h3> <h3> 中午時分拍的這張片子,光線太強。建議大家?guī)现谢覞u變、減光等濾鏡。會用的到的。</h3><h3><br></h3> <h3> 赭紅、墨綠和明黃,這難道是大地的血脈?他的質感是我們平日里難以見到的,在這樣的寺廟里修行是否在冥冥之中與大地有著未知的淵源?</h3> <h3> 變換的光影隨時會給你驚喜,拍片子想要自己要的效果,要根據(jù)環(huán)境光隨時調整相機的設置,我是手動和光圈優(yōu)先較多,如果不熟悉這些,有時好的機會稍縱即逝。</h3> <h3> 希夏邦馬峰前的藏野驢。在阿里南線,它們是曝光率最高的物種。堅持不懈的鍛煉使得它們比家驢要趾高氣揚的多。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藏野驢最快可以跑出四五十公里的時速,這個成績在眾多高原物種里絕對名列前茅。</h3> <h3> 未完待續(xù)......</h3> <h3><br></h3><h3>網名:陽光的味道</h3><h3><br></h3><h3>攝影感悟:</h3><h3> 在這個浮躁倉皇的時代中,生命的鏡像只是對物質世界的不同剪輯,或者是在叢生的欲望中匆忙完成的跳切,有誰還能用影像進行詩意的表達,讓心靈重歸平靜?<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