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紀念碑谷公園(Monument Valley)被視為美國西部牛仔片的理想外景地,這里是全美上鏡最多的景點之一。公園距離佩吉200公里,位于亞利桑那州與猶他州交界的納瓦霍族印第安人保留地里。這里的風景雄渾蒼涼,在一望無際、萬里紅沙的谷地上,平空崛起一座座高達300米的突兀孤山,令人看得目瞪口呆,概嘆造化的神奇。風化使地形千奇百怪,其中有不少高聳入云的奇特石柱,號稱代表美國獨立精神,所以取名紀念碑谷地。</h3><h3><br></h3> <h3><br></h3> <h3>去往紀念碑谷公路兩邊有許多形狀奇特的巨石。</h3> <h3>游客中心。紀念碑谷隸屬于當地印第安納瓦霍部落,門票需要另買,20刀/車。</h3> <h3>這是美國西部的象征,莽莽紅土荒原上佇立著三個石丘,很多西部片和萬寶路香煙廣告上都出現(xiàn)過這個畫面。</h3> <h3>谷底里30公里紅土砂石道路崎嶇顛簸,路上有很多大坑,底盤低的小車根本通不過。當地印第安人不讓修路,稱不能破壞原始狀態(tài),只能花錢乘坐他們的敞篷皮卡到谷底參觀,一路顛簸一路風沙。</h3> <h3><br></h3> <h3>幸虧我們是5.6升大馬力四輪驅動SUV,千辛萬苦走完大半程。當抬頭眺望那些巨大的石碑,無不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h3> <h3>這三塊巨石很有代表性,分別叫做西手套丘(west mitten butte),東手套丘和梅利克丘。</h3> <h3>奇妙大自然造就的拇指手套孤丘,其形狀像是冬天學生戴的連指手套。</h3> <h3>另一只手套。</h3> <h3>巨石按巖石所處的不同侵蝕階段分為三種,一種叫平頂山(Mesa),巖石處于侵蝕的第一階段,寬大平坦,氣勢宏偉。</h3> <h3><br></h3> <h3>雨神臺地</h3> <h3>第二種叫孤丘(Butte),寬大的平頂山進入侵蝕的第二階段,巖石形狀較小,例如上述東西拇指手套丘和梅利克孤丘。</h3> <h3>駱駝孤丘像一只趴著的駱駝</h3> <h3>方塊石</h3> <h3>最后一種叫塔(Spire),從孤丘進入侵蝕的第三階段,巖石變得狹窄并可自由聳立,經過風雨的沖刷洗禮后,只有底部能承受砂巖的巖石才得以傲立在荒漠上,例如三姐妹塔。</h3> <h3>大象石</h3> <h3>途中有一處印第安人的紀念品鋪,孤獨的納瓦霍小販。</h3> <h3>我們在此小憩,解決了午餐。</h3> <h3>拍照留念</h3> <h3>離開紀念碑谷,原打算繼續(xù)游覽拱門國家公園。沒想到租車時我們強調要新車,租車行黑姐姐給了我們一輛雪佛蘭Suburban新車,只開了5000英里。新車到7500英里必須首保換機油,加上谷底的路況差,于是行車電腦不停告警,顯示oil life 2% remaining,change oil soon! 大家都沒經歷過這種情況,害怕中途拋錨,趕緊打電話求助,租車公司也說不準。</h3> <h3>當天趕到了摩押小鎮(zhèn)住宿,第二天堅持逛完拱門國家公園。再驅車500km趕到鹽湖城機場的Thrifty租車公司換車,因禍得福換了一輛更大的通用GMC大型6.2升SUV,科技含量高更加寬敞。</h3><h3><br></h3> <h3>開車到拱門國家公園</h3> <h3>新租的GMC YUKON XL 6.2升全尺寸SUV,車長5.8米。</h3> <h3>拱門國家公園也屬丹霞地貌,景色奇特,美國很多大片都在此拍攝,還是猶他州明信片的取景。</h3> <h3>拱門國家公園(Arches National Park)位于猶他州靠近摩押處,面積309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沙巖拱門集中地之一,保存了包括世界著名的精致拱門在內的2000多座天然巖石拱門。其中最小的只有3呎寬,最大的Landscape Arch則長達306呎。所有的石頭上更有著顏色對比非常強烈的紋理。1929年4月12日這里成為國家歷史遺跡,1971年11月12日成為國家公園。至1970年,已有42座拱門因侵蝕作用而倒塌。</h3> <h3>獅身人面像</h3> <h3>平衡石,不知何故產生了位移但沒有坍塌。</h3> <h3>這個景觀叫做公園大道,很像是羅馬古城里常見的城市大道。</h3> 可以沿著小路徒步參觀,我們趕時間沒有下到山谷中。 <h3>平衡石</h3> <h3>沙丘拱門</h3> <h3>裂縫拱門</h3> <h3>最有名氣的精致拱門,猶他州的標志。</h3> 精致拱門可以遠距離觀望,也可以沿砂石路步行5公里近距離欣賞。由于路程比較艱辛,我們就在觀景臺看了一下。據說有些年輕人會在拱門下搭帳篷過夜,拍攝拱門星空。 <h3>天際線拱門。1940年曾發(fā)生坍塌,結果拱門面積擴大了一倍,也許再過若干年,整個拱門都會坍塌。</h3> <h3>遠航惜別情依依。</h3> <h3>不過美國人稱之為聊天石,仔細看有三個人。</h3> <h3>綿羊石</h3> <h3>大法院石</h3> <h3>管風琴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