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圖片:網(wǎng)絡(luò),文字:沙沙</p><p><br></p><p>梅麗爾·斯特里普用年邁的聲音開始講述:在非洲的恩貢山下,我曾經(jīng)有一座農(nóng)場,同時約翰·巴里(John Barry)壯闊的電影配樂響起,帶我們走進東非草原,兩千英尺的風呼呼地吹著,俯瞰成群渡河的角馬,掠過由火烈鳥組成的紅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太年少了,三十年后再看,隨著女主人公再次走進非洲草原,俯瞰壯美的非洲大地,蕩氣回腸。</p><p><br></p><p>1985年的好萊塢電影《走出非洲》,改編自丹麥作家凱倫·布里克森(筆名“伊薩克·迪內(nèi)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在1986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這部電影斬獲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在內(nèi)的7項大獎。</p><p><br></p><p>凱倫的經(jīng)歷很獨特,如片中講述,她出生豪門,與貴族丈夫結(jié)婚,1914年,凱倫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非洲把一個富家女改變成了一個非洲的精神原住民,她與非洲的一草一木,與非洲的土著融合在一起。生活有美好就有不幸,丈夫把梅毒傳染給她,讓她痛苦不堪而離婚。她的農(nóng)場遭受蟲害和大火襲擊,最后她離開了非洲回到歐洲。</p><p><br></p><p>1954年,凱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而當年的諾獎頒給了海明威,海明威在致辭中說:“更偉大的作家總是不會得諾獎,這個獎項如果給了美麗的伊薩克·迪內(nèi)森,今天我會很高興很高興……”<br></p></h3> <h3><p>在非洲,有浩瀚的美景,更多的是困難。面對困境,凱倫搏斗、抗爭,恰在此時,丹尼斯出現(xiàn)了,帶給她前所未有的慰藉,也成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丹尼斯熱愛自由,不受約束,不要婚姻,風度翩翩而且特立獨行,他的生命消失在他熱愛的藍天。</p><p><br></p><p>17年時間,凱倫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婚姻,失去了農(nóng)場,失去了愛人。她的姐姐和兒時密友,也在此期間離開了人世。在失去了她所珍愛的幾乎所有,與非洲從此永生相隔的時候,她終于理解了丹尼斯的話:我們都是過客。她用克制的筆調(diào)寫了她的遭遇和不幸,用無比激昂的語言描述了非洲大草原。<br></p><p><br></p><p>這部片子是我年少時候看的,對我的世界觀有了基調(diào)一樣的影響,不知道我不羈放縱愛自由的性格是不是來源于這部電影。</p></h3> <h3><p>右邊是原型,比演員還要美和儒雅,盡管演員是影帝羅伯特雷德福和影后梅麗爾·斯特里普。</p><p><br></p><p>梅麗爾·斯特里普,1979年憑借《獵鹿人》獲得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1980年憑借《克萊默夫婦》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1983年憑借《蘇菲的選擇》獲得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1986年,憑借《走出非洲》獲得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p><p><br></p><p>羅伯特雷德福,1981年羅伯特憑借導演處女作《普通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85年他主演了《走出非洲》,1992年執(zhí)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影片《大河戀》。</p><p><br></p><p>所以這部電影是好料加上好廚師。</p></h3> <h3><p>回到那部電影,回到非洲大草原,節(jié)奏緩慢地飛翔在非洲大地。非洲改變了一個貴族女人,有段影評很精彩:這個女人,無比堅韌,無比剛強,無比熱烈,冒著野獸出沒、土著人攻擊等各種未知的風險,跋涉百里給抗戰(zhàn)的男人們送物資;臨行前,為了保護族人的家園,對著總督深深一跪。只有丹尼斯同樣自由、廣袤、通透的人才能理解。</p><p><br></p><p>年輕時候我還沒有那么理解電影里這對男女,在都市叢林中呆久了,才知道那片自由廣袤的大地,是多么令人神往,就算一生都在失去,至少奔跑過,相愛過,感受過天地萬物,作為地球生靈的一部分,融進過大自然中過。面包樹后面的夕陽金紅得讓人感動,奔跑的斑馬讓人知道野生動物原該有的生命力,就算弱肉強食也是赤裸裸的真實。女主身體《走出非洲》,靈魂從來沒有離開過,一代觀眾跟隨著她永遠地留在了那里。<br></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