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p> 近年來,不知為什么,有事無事老愛朝著當年插隊落戶的宋家寨跑。而每次回到宋家寨,總是看見類似李少華的鄉(xiāng)親們,一如從前,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繼續(xù)勞作著。經過風吹、雨淋、日曬的鄉(xiāng)親,就像這腳下的土地,在時光的流逝中,一成不變地固守著不變的生活方式。鄉(xiāng)親們的臉也一如從前,還是那樣的樸實、憨厚、誠懇,從他們的背影或勞作中,我仿佛又看到了烈日下,田間地頭里抹著滿臉汗水的李少華……曾經的知青往事瞬間一幕幕浮現(xiàn)于眼前。</p><p> 李少華是我上山下鄉(xiāng)插隊初期的鄰居。剛下鄉(xiāng)那會,因隊上一時騰不出房子,我被臨時安排在生產隊長家住。我住的那間廂房與李少華僅隔一個板壁,有時連說話的聲音都聽得見。</p> <h5>(這是作者住過的屋子,當年與李伯僅一壁之隔。如今李伯的房屋已拆,僅剩一塊空地)</h5> <p> 記得下鄉(xiāng)報到的第一天,時值八月底仲夏,白晝短暫,黑夜很快降臨。那天晚上,夜幕籠罩著黑沉沉的宋家寨,寨子里的人睡得特別早,吃過晚飯,人們老早就上床睡了。我因初來乍到,一時新鮮好奇,加上對今后如何參加勞動心里沒底,故顯得忐忑不安。一直坐到12點過竟毫無睡意,直到凌晨一點過,剛躺在床上,突然聽見隔壁傳出一陣呻吟聲,我豎著耳細聽,發(fā)覺是一個男人在痛苦的哼著。我急忙起床,走到發(fā)出呻吟的窗戶邊,敲窗,問是不是有人生病了,只聽得里面回答:“呃,不是,是我的勞傷病犯了,不要緊——你哪個?” 我回道:“我是新來的知青,姓王,是來你們生產隊插隊落戶的,從明天起,我就和你們在一起勞動生活了?!? </p><p> “哦,從哪天就聽說你們知青要來,今天終于把你們盼來了?!?lt;/p> <p>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太陽的光芒就噴涌而出,彌漫著整個寨子的天空,我終于見到頭晚哼痛的李少華了。他高高的顴骨,紅紅的酒糟鼻,嘴巴露出一排積滿厚厚一層污垢的老黃牙,我立馬想到了京劇里的丑角,不過,丑角的個子都很矮小,而李少華的塊頭卻很大,身高約一米八左右,盡管如此,無論怎樣看他,身上都有一種發(fā)光閃亮、炯炯有神的異彩。隊長的妻子后來聽我說起那晚李少華呻吟一事,對我說:“不止是他,基本上隊里有點年紀的人,都有勞傷病,一旦天晴下雨就會發(fā)作,連隊長天天晚上睡著了都在哼呢,有時從晚上一直哼到天亮的時候都有?!?lt;/p><p> 我就這樣與李少華相識了,在后來的交往中,我習慣稱他為李伯。</p> <p> 那時我下鄉(xiāng)才十八歲,李少華已經六十出頭。他黝黑的臉上布滿縱橫交錯的、深深的皺紋,嚴格說來,不是皺紋,而是皺溝、皺壑。我看著他的臉,常常會感到奇怪,一般人皺紋都是長在額頭、眼角和嘴的周圍,他的皺紋卻連面頰上也不給空著。他的臉,整個就是千山萬壑。 </p> <p> 李伯一年有大半年,連春、秋季節(jié)都穿著一條厚厚的天藍色的棉褲——這是國家發(fā)的救濟棉褲,一眼看去,棉褲最扎眼的是那露出兩個洞的膝蓋部位,里面的棉花翻了出來。我知道,那是窮困給一個男子漢落下的印跡。常常,我還可以看到,他那額頭正中、鼻梁上方出現(xiàn)一個黑紫色的橢圓印記,起初我不知那是什么,后來才知是用揪掐方式“醫(yī)治”感冒留下的痕跡?!?lt;/p><p> “揪掐”是民間古老的治病方法,就是用手蘸上點水,在鼻梁上、或是喉結部位揪捏,直到紫紅為止;與之同時使用的還有“刮痧”,就是用一個老錢(古幣)蘸上萬精油或鹽巴水在背上刮,一直刮得滿背黑紫。據說,這樣能把身上的毒素拔出來,病體立刻會感到輕松,病也就好了。</p> <h3> 記得下鄉(xiāng)不久的一天,我感冒了,沒去上工,李伯聽說后,把我叫到他家。他問我想不想吃稀飯,給我煮,說著就抓了一把米,淘了,放進了鍋里。他把柴火燒旺了,叫我坐在柴火邊烤火,一邊煮稀飯,一邊和我聊天。聊著聊著,他看見我慫孤孤的,便用手摸了摸我的額頭,大聲說道:“喲,你發(fā)燒了,起碼有40度,趕快到公社衛(wèi)生室去打針吃藥——要不,如果你不想跑,我給你揪掐一下,或是刮痧,發(fā)一身汗就好了?!闭f著就起身給我揪掐,我怕有礙觀瞻,堅決不干。哪知他不由分說地叫我脫掉上衣,俯臥在床上,拿了一個碗,倒了少半碗鹽水,用老錢在我的背上來回刮,刮得我哇哇大叫??衫畈圆煌P贿吂?,一邊叫我忍著,經他這么巫婆似的一陣折騰,我真的感到身上輕松多了,病居然奇跡般好了。 </h3> <h3> 李伯治感冒這一招還真靈,回城后直到今天,我一直受用匪淺,一旦感冒不舒服,我就自己揪掐,或是洗澡發(fā)汗,確實奏效。</h3> <h3> 別看李伯這幅長相、這身打扮不起眼,他腰桿筆挺,步履沉穩(wěn),渾身上下可是透著個干凈利索勁兒。不單他身上如此,就連他那間小廂房也盆是盆碗是碗的,一張大床,占了這間屋的五分之二,床上靠墻摞著高高的洗凈的疊得整整齊齊的棉被和擦得發(fā)亮的箱子,床面前擺了一張小方桌。床頭靠墻放有幾個裝糧食、大豆的大篾框,和一個背絲扣脫落、倒龍磕壁的碗柜。整個屋子的墻壁上都用報紙糊過,墻壁上貼滿文革期間的宣傳畫,如《毛主席接見紅衛(wèi)兵》、《大海航行靠舵手》。</h3> <h3> 在后來的交往中,我得知李伯是個抗美援朝老兵。他經常津津樂道地講述他抗美援朝的一些故事,每當說起抗美援朝的戰(zhàn)斗經歷,李伯的臉上就會放射出一種光芒,每次聽他講故事,我都心潮澎湃,似乎聞到了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看見了累累尸體還在鴨綠江上橫流,濃郁的硝煙和血腥味依然刺眼嗆鼻,也似乎看到了六十多年前“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先烈們迎面走來。他的故事一次次鋪天蓋地地向我傳遞著濃濃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曾經的那段輝煌就像一座永遠不倒的豐碑,依舊樹立在他的心里,他象寵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寵愛著那段歷史,那段歷史是他永遠的驕傲。這么些年過去了,并沒有人為他做過什么,房子還是那間房子,日子還是那種日子,但他不會計較,不會攀比,甚至不會抱怨,他象欣慰自己的兒女一樣抱著一種寬容的微笑,如果你對他的生存環(huán)境提出質疑,他會反過來質疑你。他并不在乎住破屋,喝井水,啃包谷飯,他認為貧窮是自己的事,和誰也沒有關系,他在乎的是人與人之間那種濃濃的不用設防的實誠的感情,有時被隊上的人算計之后,他只會說上一句“愛算計別人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然后一笑了之。</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 <h5>(這是當年李伯家房屋一隅,這張照片與上面第一張照片是僅存的兩張老照片,顯得彌足珍貴)</h5> <p> 李伯一生只結過一次婚。我下鄉(xiāng)之前的前一年,他“屋頭邊個”(當地人稱老婆為“屋頭邊個”)因生病去世,去世的時候才四十多歲。從此他沒再娶過女人。他只有一個小孩,當地農村稱“獨苗”。我下鄉(xiāng)的時候他的小孩大概已有十三四歲左右,小名好像叫小蟲蟲什么的,那時他的小孩已經可以和大人一起做活搶工分了。 </p><p> 自從“屋頭邊個”去世后,李伯在家里既當爹又當媽,粗活、細活、力氣活全由他一人包攬,對他來說,實屬不易。 </p> <h5>(這張照片是作者近年回生產隊照的,當年作者從寨子下面背糞到山上,由于坡陡,背糞時身子要彎成九十度角才能站穩(wěn),頭幾乎觸碰到地)</h5> <p> 插隊期間李伯教會了我許多農活,如犁土、栽秧、除草、栽苞谷、薅苞谷、麻苞谷、割苞谷桿桿、栽煙、烘煙、理煙、打梁桿、(用兩根棍子,一頭懸在空中,把曬干的黃豆從殼里面打出來)背糞等等,在教我農活的同時,李伯還教會了我許多知識?! ?lt;/p><p> 李伯每天收工回來,要么躺在床上喘氣,要么盤腿坐在床前品茶、抽煙。我每次去,李伯都很高興,愿意坐起來和我聊天。他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無論說什么,語匯的豐富、生動、貼切簡直都神了。如果一個作家,能把他的語言記下來,不用任何加工,就是一件文學作品。</p> <h3> 記得有一天晚上,他喊我去他家吃活菜——所謂的活菜,就是放點菜油在鍋里,把辣椒面倒在油里炸一下,然后倒水進去,就可以煮白菜吃了。那頓“活菜”令我終生難忘,因為吃飯的時候,我嘴里不斷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我當時懷疑菜有問題,趁他不注意,拈了一匹生菜看,發(fā)現(xiàn)菜葉子上糊滿泥巴。吃完飯,我有意看了看洗菜的盆,竟是一盆渾湯湯——黃泥巴水。吃完飯,我們圍坐在柴火邊一邊聊天,一邊爆包谷花吃。在我的印象中,他家灶臺前的火堆里時常埋著烤熟的紅薯。我們經常圍坐在一起爆苞谷花吃,把一根棍子撇成兩節(jié),做筷子,爆一顆,拈一顆,嘴巴經常打起泡泡,很是快樂。</h3> <h5> (這是李伯家的柴火灶臺)</h5> <h3> 那天聊著聊著,李伯抖了一下煙斗,然后放在嘴里咂了咂,象念詩一樣地念道:“老婆在時享福,無妻日子孤苦。冷暖無人過問,寂寞凄慘無助。想摘鮮花一朵,無緣遇到好婦。紅塵灑家看破,因果前世有故。”逗得我忍不住笑了起來。隨后李伯又念了一首打油詩:“ 糧空空錢空空,退伍回家當農工;愛空空情空空,半生孤單在家中;被空空窩空空,半夜三更常發(fā)瘋?!?lt;/h3><h3></h3> <p> 李伯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說話幽默風趣,還喜歡唱山歌。下鄉(xiāng)期間,不管是勞動還是勞動之余,我都喜歡和他在一起。有一天我們正在地里干活,李伯一邊裹葉子煙,一邊唱起了山歌:“唱首山歌逗一逗,看妹抬頭不抬頭,馬不抬頭吃嫩草,妹不抬頭顧害羞。” </p><p> 見李伯帶頭唱山歌,很快就有人應和起來:“地里栽秧窩隊窩,今日郎妹來對歌,站在地中開口唱,情也合來意也合?!?lt;/p> <h3> 就這樣,大家圍攏來,你一句我一句,即興對唱山歌,樂此不疲,忘卻了勞動的疲憊。</h3><h3></h3> <h3> 應該說,“情”乃上帝賜于人類最美的禮物,即便在那物質匱缺的年代,社員們一刻也不放棄對男女美好愛情的追求。男女之情,不分老青,年輕人情意綿綿,老年人唱起情歌同樣也是火辣辣的,他們唱的山歌三句離不開哥呀妹呀,望著星星點點花白頭發(fā)的李伯,用情地哥呀妹呀地唱,剛開始聽,我都覺得不好意思。他們以男女對唱形式進行,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大都是即興而來,有感而發(fā),他們大都是沒文化,甚至是文盲,但,她們卻能從生活積累中有感而發(fā),歌詞脫口而出,而且喻意深長,不能不令人嘆服。</h3> <h3> 下鄉(xiāng)期間,我發(fā)現(xiàn),一般清晨起床后,李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手搭涼蓬,抬頭看天。如果看到卷著的云層有很多,李伯就會說:“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辈灰粫?,天上保準就下起瓢潑大雨。</h3><h3></h3> <h3> 夜晚,如果看到繁星閃爍,也會聽到李伯念念有詞“星星眨眼,大雨不遠”。那么,第二天清晨,李伯一定會早早起床,扛著鋤頭來到苞谷里里,給每一窩苞谷培土,不然,中午的大風雨,會把苞谷刮倒。 </h3> <h3> 李伯雖然不是氣象專家,但是,他預報天氣比較準確。因此,手搭涼蓬,抬頭看天成了李伯每天必須舉行的一種莊嚴儀式。</h3> <h3> 我和李伯年歲雖不相若,出身、閱歷、教養(yǎng)和成長的政治環(huán)境迥然不同,尤其是兩人的個性、氣質乃至處世方式差異很大,但是,基于為人正直真誠,重義守信,富有正義感等共同基點,使我們心心相印、一見如故,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道義上,泯除了年齡、出身、個性方面的差異,結為至交、摯友,深情厚誼始終如一。用李伯的話說,我們兩個有緣分。我也說不清為什么,我和他就是這樣無話不說,近乎一種父子之情。 </h3> <h3> 李伯雖然是個粗人,但懂得關心人。有一次興修水利,我們一同到水壩去背泥巴,我那時身體弱小,體重只有九十多斤,要背兩百多斤左右的泥土,走起路來,兩腳打顫,李白看見后,勸我不要逞能,能背多少背多少,斷不能勉強。還有一次,在地里薅苞谷,他們薅一行,我也跟著薅一行,李伯看見后,勸說我:“我們從小就鍛煉起的,你剛來,不能和我們比,你只要盡到你的能力就行了,千萬別把身體累垮了?!?lt;/h3> <h3> 知青歲月是艱苦的,但苦澀之中蘊含幾許夢想與期待。勞苦了兩年零四個月,也就是1977年12月,國家對知青落實政策,許多知青陸續(xù)返城,我也因招工回到城里,在縣氮肥廠當了一名工人。</h3> <h3> 在我回城的那一年,不知是李伯年事已高還是身患疾病,我發(fā)現(xiàn)他身體明顯大不如前了。盡管他的塊頭很大,但看上去卻形銷骨立,顴骨高高隆起,蒼白的臉龐上布滿著褐色的老年斑,眼睛深陷著,走起路來似乎是顫巍巍的,再也見不著往日那發(fā)光閃亮、炯炯有神的異彩?;ò椎念^發(fā)稀疏、蓬亂、胡須幾乎遮蔽了嘴唇??粗麕捉L燭殘年、茍延殘喘的樣子,我心頭禁不住涌起難以言述的酸楚。</h3> <h3> 記得離開宋家寨的那天,走到寨子對面的松貓林毛石路上,我不經意地回轉身來,特意用目光掃了一遍寨子,渴望的目光并沒有找到相伴了整整兩年多的燃燒著的我心中要尋找的掛礙。兩年多的下鄉(xiāng)經歷,仿佛一只鳥,我游離的腳步匆匆掠過了那片土地,那些我已經熟悉了的山,那是一些與城里絕對不同的山,那是一些赤裸的、剛健的猶如男人鋼筋鐵骨的山。上面沒有樹,也沒有草,仿佛被刀斧剔盡了一切多余的山,除了筋就是骨,除了石還是石。但它卻以一種倔犟的姿態(tài)俯視著整個寨子,那些山能抓住你的魂魄,讓你覺得那些山有一種冷峻的深刻,有一種飽經風霜、歷盡滄桑、桀驁不馴的個性??粗切┥剑憔蜁氲揭恍┤?,你就會明白那些農民骨子里所散發(fā)出的骨氣和傲氣與這些山是多么地相似。看著這些山,就像看到一種堅定的信仰,一種永不屈服的精神,就像一面永遠不會倒下的旗幟。</h3> <p> 離開宋家寨回到城里,一晃竟是四十多年。期間我曾回過生產隊無數趟。李伯在我回城后的第七年就去世了,為此我曾悵然了許久?! ?lt;/p><p> 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沿途會遇見許多人和事,有的隨歲月流逝漸漸淡忘了,有的卻深深印記在腦海里。李伯決不會想到,雖然這么多年過去,我從不曾忘記過他。不僅僅是他的樸實憨厚,他的耐窮知足,還有他明朗的笑容……只可惜這輩子再也沒有機會與他交流了。</p> <h3> 恍惚之中,我又看見了李伯站在寨子的石坎子上,高高的顴骨,紅紅的酒糟鼻,一排積滿厚厚一層污垢的老黃牙,被風剝蝕成檀木般的臉正在陽光下綻放出笑意。</h3> <h5>(圖為寨子前面的松貓林,這是進出寨子的必經之路,這條路滄桑依舊,風韻猶存,一直在講述與續(xù)寫著光陰的故事)</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