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命恰似一樹花開,春天來臨,繁花盛放;人間四月芳菲殆盡時,花朵凋零、飄落,恰似人的生命從生到死的歷程。倉央嘉措曾言:“這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閑事?”</p><p class="ql-block">人生大事,莫過于生死,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可真正能看破生死、坦然面對的又有幾人?我的一位朋友曾因觀看一則死亡視頻,內(nèi)心受到極大沖擊,很長一段時間都心生陰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似乎也忌諱談?wù)撍劳???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jìn)第十一》)。這句話雖有反對盲目迷信鬼神的意味,卻在長期以來成為國人忌諱談死的借口?;蛟S是對死后未知世界的恐懼,讓人們對此諱莫如深。然而,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最終歸宿,誰也無法逃避。</p><p class="ql-block">《西藏生死書》卻直面生死,且著重探討死亡。在藏傳佛教信眾接受的死亡教育影響下,他們對死亡的恐懼似乎遠(yuǎn)不及漢人,從電影《岡仁波齊》中便能深切感受到這一點。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并沒有絕對的生死概念,一切不過是輪回或超脫。人活于世,便是不斷修行。修行不足,便繼續(xù)在六道中輪回;修行圓滿,便能實現(xiàn)超脫?!段鞑厣罆返谌劶八劳雠c再生,書中提到人死后會顯現(xiàn)地明光,隨后進(jìn)入法性中陰階段。若心性修煉不足,便無法把握超脫的機會,只能受本能習(xí)性驅(qū)使,重回六道輪回。以我淺薄的修行,難以對這一佛學(xué)理論做出評判。但我相信,人世的修行即便不會影響來世,也必然會對今生產(chǎn)生影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初心便是人善良的本性。</p><p class="ql-block">在《西藏生死書》第二篇臨終篇中,有觀點認(rèn)為:一個人死亡時,若執(zhí)念太重,將難以超度。這一觀點難以驗證,畢竟無人能親身經(jīng)歷死亡后再將經(jīng)歷講述出來。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因執(zhí)念太重、怨念太深,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沉重枷鎖,每日深陷痛苦之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佛勸人們學(xué)會放下,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某日在花園為花松土,原本陽光普照,卻突然大雨傾盆,電閃雷鳴,狂風(fēng)卷走落葉,而草叢中的螞蟻仍在忙碌。風(fēng)雨、陽光、雷電、螞蟻、落葉,目睹此景,我不禁想起《西藏生死書》的內(nèi)容,感慨萬千。</p><p class="ql-block">生與死是自然定律,世間萬物皆有其自身規(guī)律和因果,不可強求、不可蠻干。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卻在強行、強求?!段鞑厣罆返谑隆缎囊分刑岬健耙颉⒌?、果”“見、定、行”兩個系統(tǒng)概念,它們互為因果,皆源于事物的本源?!耙颉敝肝覀兊幕?、本初狀態(tài);“見”指我們洞察事物本初狀態(tài)的能力,也就是常說的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并非易事,需要我們用一生去修行。</p><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人到40歲后就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別人如何待我,我便如何待人。這種觀點顯得狹隘而自私。人活于世,究竟是應(yīng)該與萬物為善、寬容待人,還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封閉呢?答案不言而喻??鬃诱f:“吾十五有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币⒁猓半S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這代表著一種人生修煉的境界,與前文提到的狹隘自私的處世態(tài)度截然不同。人生短暫,修煉自身是一生的課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便是這個道理。</p><p class="ql-block">許多人每日上班、下班,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常常都在奔波的路上?!段鞑厣罆返谖逭聵?biāo)題為“把心帶回家”,這個題目和觀點都十分有趣。禪坐能否讓人觀自在、把心帶回家呢?我不得而知。但在這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我們確實需要一份平靜與淡泊,禪坐或許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biāo)的一種方式。我有幾位朋友常年堅持每日禪坐一段時間,我向其中一位詢問禪坐時的感受,他說禪坐能讓內(nèi)心變得寧靜,有時仿佛能聽到天籟之音,感覺十分奇妙。</p><p class="ql-block">屈原雖已離世,但人間多了一個端午節(jié),這正印證了那句詩:“有些人死了,但卻活著;有些人活著,但已死了?!贝藭r,我又想起《道德經(jīng)》中的“死而不亡者壽” 。</p><p class="ql-block">生與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生命與生活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p><p class="ql-block">大千世界,萬物皆在生滅間循環(huán)。如今,人類已實現(xiàn)登月,并計劃登陸火星,在科學(xué)探索上不遺余力,科技發(fā)展也日新月異。然而,人類對萬物之靈——人的生死研究卻相對甚少。人的生死僅僅是軀殼的生滅嗎?是否還存在精神層面的生滅?人的精神若視作一種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是否同樣適用?《西藏生死書》中描述的生死狀態(tài)能否用現(xiàn)代科學(xué)加以證明?現(xiàn)代科學(xué)的認(rèn)知就一定是完全正確的嗎?這一連串的問題,值得我們慢慢探索求解。量子糾纏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禁讓人思考:一切科學(xué)最終是否都將歸于哲學(xué),而哲學(xué)又是否會走向神學(xué)?</p><p class="ql-block">如今,《西藏生死書》已讀完,這本書讓我從藏傳佛教的獨特視角看待死亡,感悟頗多。生命就像一樹花開,生死乃人生大事。若能看破生死,或許便能領(lǐng)悟生命的真諦。不必讓生活過于沉重,它本就是一段過程,也許死亡真的是另一段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