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看過多少風(fēng)景,走過多少旅程,悠悠歲月抹去千般記憶,卻唯獨在心田留下一隅,讓你每每想起時,溫柔了歲月,放慢了腳步。 <div> 故鄉(xiāng)——那是夢開始的地方,是輕霧舊夢里浮動的淡淡哀傷。從小村長大的孩子,多要背井離鄉(xiāng),追尋遠(yuǎn)處的夢想。當(dāng)你幾經(jīng)顛沛流離,方體味到世事的蒼涼;當(dāng)你轉(zhuǎn)身回望,故鄉(xiāng)卻如同門前的那株老楊樹,風(fēng)雨飄搖里,給你溫暖堅定的目光……</div><div><br></div><div> (一)老電影</div><div><br></div><div> 故鄉(xiāng)的門前有一條小河,門前種了兩株楊樹,小小的院落里,劃分了一塊蔬菜地以及一半種著各式鮮花的小花園,月季,刺玫,菊,鳳仙,半邊蓮,木槿,仙人掌,秋海棠……家里陳設(shè)一般地簡樸,但是書籍卻異常地富足。那是童年時最好的伙伴,一個人在家寫完作業(yè),就常常抱著書本一看一個下午,一看一個黃昏。木窗前的那張舊書桌,還帶著回憶的余溫。那時候常常在窗前讀書,畫畫,童年的孤獨讓人更深刻地體味人生的百味。</div><div> 記憶中大都是在學(xué)習(xí),那時候每天上學(xué)起的很早,去上早讀課時天總還未亮。但是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向往,感覺身邊一切充滿了力量與樂趣。村頭的楊柳在微風(fēng)中快樂地對我招手,偶爾遠(yuǎn)處傳來架車的轱轆聲——咯吱咯吱,車輪碾壓在結(jié)實的大地上,沉穩(wěn)地回響,是一種生命的踏實和力量。偶爾幾聲打豆腐米酒的吆喝,打破黎明…… 大自然賦予我們小村的饋贈如此優(yōu)待,人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div><div><br></div><div> (二)小時光</div><div><br></div><h3> 我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后來搬到城里,在別人眼中似乎是生活的更優(yōu)越,所受的教育也更好。然而一路走來,最美的回憶仍停留在兒時的田間水躞,河塘溝壩。城里的日子,每天只有寫不完的作業(yè),城里鋼鐵水泥的堅硬將人與自然生生隔開。每年只是燥熱的溫度以及垃圾桶下水道涌起的濁臭,才會讓人不禁發(fā)現(xiàn):是春天來了嗎?可是書本上的春天為什么距離我們那么遠(yuǎn)?</h3><h3> 城里的春沒有書本上描寫的那么美麗,記憶中是那么的抽象,而鄉(xiāng)下的春天是那么的具體。一年四季,朝夕變化,風(fēng)雨陰晴,從一只小小的螞蟻到一棵淺淺的草芽,皆能感受到四季的無窮變換。農(nóng)村的孩子每天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日出日落,倦鳥炊煙,月夜星空,都是自然界最美的風(fēng)景。對于孩子們來說,大自然也是天然的游樂場。上樹捉鳥,下河捉魚,蛐蛐螞蚱、蝴蝶知了都是玩具,春天田野里摘野果,夏天小河里游泳,秋天結(jié)麻蕩秋千,冬天鑿冰捉魚打雪仗……連農(nóng)活也是一種樂趣,春天薅草種秧苗,夏天撿麥穗掰玉米,秋天曠地里燒火烤紅薯,木耙子掃落葉備冬,冬天挖地窖藏食物,下粉條兒曬粉面兒……大自然如同一座寶藏,里面有取之不盡的樂趣,供愛玩的兒童去探索去發(fā)掘。 </h3><div><br></div><div> (三)舊時代</div><div><br></div><div> 那時候的世界是那么真實,人追求的也很簡單。</div><div> 老家門前有條小河,每天清晨村里人喜歡圍著小河吃飯聊天——大都是些爺們。他們討論的事情可真多,上到天文地理,古今人物,小到莊稼收成,奇聞趣事,皆可作為談?wù)摰脑掝}。端碗稀飯,拿個鴨蛋饅頭,能吃老長一個早上,有時甚至?xí)椴煌挠^點爭論不休。我那時候很小,卻極喜歡聽他們談?wù)撨@些。王莽改制,商鞅變法,揮淚斬馬謖……這些茶余飯后的談資成了我最初的歷史啟蒙。 他們都是念書不多的人,不知道他們從哪里懂得那么多。或許這就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故鄉(xiāng)孕育著積極樸實的文化氣息,對于我如此厚待。 </div><div> 村里偶爾的娛樂就是一些雜耍的民間藝人,他們能表演吞劍走鋼絲,變各種魔術(shù)。令人驚嘆不已!那些真正的流浪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單純地依靠技藝糊口。表演并不收錢,而是第二天早上會向各家討要一點米面饅頭。</div><div> 除了這些賣藝人,還有一些流浪的乞丐。他們有的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的是帶著孩子的婦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可憐之至。一個饅頭半碗熱飯他們就會感激不盡。時間那么久遠(yuǎn)了,但是記憶中的他們那么真實質(zhì)樸。時代已經(jīng)變了,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家了嗎?</div><div> 貧窮是一個時代的標(biāo)記,但是人總是需要一些極度的繁華與熱鬧來沖擊這些不平。比如每年春日的廟會。我們鄰村有一座廟,每到春天廟會的日子,孩子們放了學(xué)就往鄰村跑。踢著石子土塊,撒著歡,奔跑著,高叫著,歡笑著,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任性而自由。說是“去聽?wèi)颉?,但是小孩兒們哪里聽得懂什么?只是戲臺上戚戚哀哀的優(yōu)伶,讓人莫名地感到,這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的世界和我們不同。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但是卻在兩個空間里存在著。他們演繹他們的悲歡,而我們局外人一樣的不懂。他們,是不是也不懂我們?疑惑在那一剎那,又會和小伙伴們鉆到戲臺底下瘋?cè)チ恕Pr候——可以不必考慮那么多。</div><div> 長大后,才明白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臺上的優(yōu)伶,臺下的兒童,各在自己的世界里歡喜悲憂,卻都不能主宰這如夢人生。那遠(yuǎn)處的綠野青山,落日余暉,近處賣糖葫蘆燒餅的,捏糖人扯棉花糖的,以及身邊癟了嘴笑的老太太,都成了記憶中發(fā)黃的畫面…… </div><div><br></div><div> (四)小河流</div><div><br></div><h3> 如果說歲月如歌,那門前的小河流,是否依然在唱響每一個音符?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一塊小小的墳地,母親在里頭,他在外頭。三毛說鄉(xiāng)愁是她千山萬水尋找的撒哈拉——“踏遍青山,只為尋你”。于我而言,鄉(xiāng)愁就是那門前生生不息流淌的小河流,縱然時光老去,河水干涸,依然在我的夢里唱起歌謠。</h3><h3> 沒想到這最后一次,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竟是爺爺?shù)募廊?。我知道老家沒有人了,或許從此這塊故土,我再也不會踏上。眼淚早已干涸,過多悲傷的渲染只會顯得那么蒼白和淺薄。那空中的飛鳥飛過,亦不能確認(rèn)是否是舊時堂前燕,何況這漸漸消逝的一切,誰能把握?生命的輪回,無可更轉(zhuǎn),如同這小村有一天也會漸漸消失。希望爺爺在天之靈不再感到哀傷,聊以數(shù)語慰藉他曾經(jīng)孤獨的心靈。</h3><h3> 我走時將這小村再看一眼,以后,還會再回來嗎?或許會,或許永遠(yuǎn)都不再回來了……</h3><h3> 但是這曾經(jīng)的美麗時光,我不想忘記。它在我的記憶里,在我的筆尖流淌處,留下這今生最美的畫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