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犀帶橋位于顧山鎮(zhèn)西街,跨南塘河上。犀帶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嘉慶十年(1805)重建,后在光緒二十(1899)再次重建。2003年由江陰市水利農(nóng)機局、江陰市文化局出資,顧山鎮(zhèn)人民政府再度修繕。</h3><h3>犀帶橋為單孔園弧石拱橋,全長16.9米,頂高程10.2米,凈跨徑7.6米,有石階22級。橋頂四望柱雕有石獅,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h3><h3>橋頂中心有一塊鎮(zhèn)橋水旋浮雕,刻有二龍戲珠圖案。橋東西兩側鐫刻對聯(lián)各一副。東聯(lián)為:"途分南北通三邑,水判東西貫百川。"西聯(lián)為:"遙凌古渡懸明鏡,靜鎖流波臥彩虹。" 橋聯(lián)寫景書意。顧山是江陰、無錫市和常熟三市交界之古鎮(zhèn),犀帶橋建成,對于南北通三邑,便利陸上交通,方便經(jīng)濟流通、文化交流意義重大。</h3><h3>江陰顧山犀帶橋</h3><h3>清代乾隆年間,江陰知縣蔡澍重整錦帶書院,在顧山街西南塘河上建橋,為紀念梁太子贈送錦帶,取名為犀帶橋。犀帶橋完整地保存,是顧山悠久歷史文化的承傳,也以橋為證證明了顧山的深厚的文化底蘊。</h3><h3>犀帶橋跨南塘河,南塘河東西走向緊傍顧山古鎮(zhèn),河水順河自判方向穿橋洞而過,流向四方,注入長江。犀帶橋橫臥南塘河上,圓形拱形橋洞和清沏的河水連在一起,好象是一面懸在空中的鏡子,同時又似靜靜地扼鎖流動帶有微波的河水如同一波掛在空中的彩虹。橋聯(lián)把犀帶橋的功能、造型、景致用詩一般的句子進行了描生和渲染。</h3><h3>相傳在南北朝梁代(公元527年)梁武帝派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纂《文選》。昭明太子在顧山建造了一所七楹大筑文選樓,率領數(shù)十名文人雅士修編《文選》,并親手種植一棟株山茶樹和一棵紅豆樹。此株山茶樹后來樹高葉茂,花蕾滿株,十里開外都能見到,被稱為十里紅山茶。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視時,被當?shù)厣矫裼猛┯蜐菜?。帝王巡幸,百姓遭泱。顧山百姓為避災,不得不將山茶樹用燒熱的桐油澆死。紅豆樹樹高葉茂,花果累累,直至今日仍存,被當?shù)匕傩找暈樯駱洹?amp;quot;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莢,此物最相思。"這是</h3><h3>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著名詩篇《相思》的詩句,贊美了紅豆。顧山紅豆樹體高大,樹齡高遠,豆形特大,形如扁豆,堅硬紅潤,質地堅密,可存放千年不腐,是全國唯一。紅豆樹奇特,難得一年滿樹開花,一般一年只在某個方向的一二個樹枝上開花結果。在近代有1930年、1990年、1997年和2000年滿樹開花。當紅豆?jié)M樹開花時,當年華東一帶必定雨水偏少,農(nóng)業(yè)受旱。當某一方向的樹枝開花的年份,其樹所指方向必有旱情,而且累累印證。百姓稱之為神樹。其實樹是有生命的,開花結果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開花結果。</h3><h3>梁太子肅統(tǒng)一方面在顧山文選樓編纂"文選",一方面深入民眾,為當?shù)厝罕娮龊檬?,開河,修路,建廟等。如長徑的梁武堰,據(jù)傳肅統(tǒng)太子在顧山修《文選》,有一天梁武帝從都城金陵前來顧山巡查《文選》修編情況,路過長涇。長涇、祝塘是江陰東南地區(qū)的龍脊高地,因天氣長期干旱,農(nóng)田灌不上水而干裂,農(nóng)民無法栽插秧苗,大片土地荒蕪。梁武帝詢問情況后,下令在里涇河修筑堰壩,蓄水、翻水灌田。堰壩修筑后解決了數(shù)萬畝涇河兩邊的農(nóng)田灌溉,人們?yōu)楦兄x梁武帝的恩德,將此堰壩叫做梁武堰。梁太子在顧山做了現(xiàn)多好事,與鄉(xiāng)民相處和睦,受到顧山人民的尊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