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年將至,凜冽的空氣里充滿了濃濃的年味。遠處的晨靄,四野里上年墳的鞭炮聲,超市里人頭攢動的年貨一條街,小孩子嬉笑的臉,無不提示著年正向我們走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新舊交替的節(jié)點上,轉(zhuǎn)頭回望身后悄然流逝的光陰,腦子里仿佛掛起一了塊銀幕,遠去的時光像是被一只手捉住,重新投放到幕布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的我們,誰不盼著過年呢?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過年,意味著能吃上幾頓葷腥菜,穿件新衣服,和小伙伴們痛痛快快的玩幾天。這在現(xiàn)在或許是司空見慣的平凡小事,但在當(dāng)時,可是讓人想想都興奮的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臘八日開始,過年的氛圍就越來越濃了。光景好的人家開始殺年豬。有幾年我家日子過得不錯,每年都殺一條一百多斤重的黑豬。那天可熱鬧了,不少親戚鄰居來吃豬晃子(煮熟的豬血),最高興的還是我們姊妹幾個,碗底盛少許的米飯,上面蓋上一大勺子蘿卜燉肉,再澆些油珠閃耀的肉湯,能吃上兩大碗。肉是香的,湯是甜的,平時粗糙的大米飯也變得滑潤可口。豬肉賣出一大半,剩下的都腌制成臘肉,白天掛在冬日的陽光下晾曬,顏色逐漸加深,肉皮閃著紅亮亮的光澤。晚上收進屋,放進氣死貓里(一種上小下大的竹制品,上方有蓋,裝魚肉之類的食物,貓吃不到)。我常常抱怨奶奶把這些肉拎進拎出的,為什么不弄給我們吃。奶奶說,吃完了,過年來客咋辦?忍著點,到時候有你的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農(nóng)村里,每戶都養(yǎng)有雞鴨,臘月,家家戶戶都宰個十只八只雞鴨是必須的。記得奶奶殺雞時總在嘴里念叨:“小雞小雞你別怪,你是陽家一道菜,今年早些去,明年早回來?!焙碗缗D肉一樣,都腌成了臘雞,正月里招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過年磨豆腐是我們這地方的習(xí)俗,據(jù)說是“豆腐”與“頭富“、”兜福”音相似,被人們寄予了新年納福富貴的希望。生產(chǎn)隊的隊屋里有一套專門制豆腐的工具,靠墻支著兩口前后相連的大鍋,煮豆?jié){時前鍋先滾,制豆腐的表叔總是把后鍋的豆?jié){用水瓢舀到前鍋里,使之溫度均勻。他那舀豆?jié){時不緊不慢的優(yōu)雅動作至今還記憶猶新,就像是在昨天,就像是在眼前。屋中央的木架上是一盤石磨,石磨上方吊著一個圓柱形瓦罐,罐底鑿一洞,浸泡過的黃豆堆在磨上,水順著罐底的洞口流出來,和黃豆一起流進磨眼里,我們姊妹幾個幫著大人推磨,也稱推豆腐,被磨碎的豆子變成了白色的粗豆?jié){,再經(jīng)過粗布做成的晃單過濾就變成了生豆?jié){。用鍋煮熟后再起到缸里,用鹵水點。半個時辰,奇跡出現(xiàn)了,乳白色的豆?jié){變成了嫩白的豆腐腦。喝一碗,入口爽滑,香沁肺腑。只見表叔用水瓢把做好的豆腐腦舀進放了紗布的竹制或木制的豆腐模內(nèi),擠出水分,就此大功告成,新鮮的豆腐出籠了,還冒著絲絲熱氣。用刀一劃,水豆腐被分成小塊,我一次能吃兩塊另加幾張干豆腐。這一生中,食之不厭,常吃常新的副食或許就是豆腐了,每一天的餐桌上都有。為什么?就是那個時候形成了味覺定勢吧!</p> <p class="ql-block">表叔不僅會制豆腐,還是寫春聯(lián)的高手,那時候不像現(xiàn)在能買到印刷的春聯(lián),買來的只能是紅紙,煙盒紙上寫好要求夾在紅紙里,交到表叔手上。表叔在隊屋里的桌子上,把一大瓶墨汁倒進碗里,展開紅紙,懸腕運筆,揮毫潑墨。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勤春早,花開向陽;紅心向黨抓革命,爭先恐后促生產(chǎn)……是他常寫常用的聯(lián)句。白天沒寫完,夜里油燈下接著寫??幢硎鍖懘郝?lián)是一種享受,看著看著,自己心里也生發(fā)出了一種寫的沖動,不禁拿起筆來……嗨,那字難看的要命,趕緊把寫丟的紙疊吧疊吧握成一團扔到門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臘月二十三,小年。過年活動掀起了一個小高潮,小孩子們特別高興,因為又有好吃的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宰一只土雞祭灶。灶臺上換上灶王爺嶄新的牌位,黃紙黑字,依稀記得上面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祈福保佑的話。祭灶開始,一只煮熟的整雞從鍋里撈出來放在碗里擺在灶王牌位前,接著點蠟、焚香、燒紙、鳴炮,最后全家人依次在灶王牌位前磕頭,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大人小孩平安無恙。祭灶儀式完成。奶奶把雞拿到案板上用刀切成小塊,回鍋加熱,姊妹幾個圍著灶臺眼巴巴的望著鍋里,奶奶給我們每人分一份,我們跑到一邊美美的吃起來,每一個味蕾在雞和湯的作用下都興奮異常。世上最美的食物也不過如此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來的幾天里,過年的熱鬧氣氛便在不知不覺中更加濃郁火熱起來,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炒瓜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貼年畫,供桌正上方貼的是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畫像,其余大都是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紅燈記》里的劇照,也有小胖娃騎在魚身上、老壽星伴壽桃的年畫。布置完畢,屋子里頓時煥然一新,大有春風(fēng)攜年味撲面而來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貼春聯(lián),紅紅的春聯(lián)映紅了門楣,映紅了笑臉,映紅了院子,映紅了天。晚上,天不黑,大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 ,供桌上的紅燭點亮了,香爐里檀香燃著了,供桌前的火紙閃著火苗,門口的鞭炮噼噼啪啪地響起來。門前籠罩在一片迷蒙的淡藍色煙霧里,蠟燭燃燒的氣味和鞭炮的火藥味混合在一起,撲鼻搶眼,直達心底。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特有的年味吧!除夕夜的年夜飯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溫馨的晚餐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大桌子平時難得一見的好菜,邊吃邊嘮,熱熱鬧鬧。飯后,點上一盆炭火,炭火盆里燉一壺水,或煮一鍋糟水,喝著聊著。聊親戚朋友,鄰里關(guān)系,聊新一年的計劃和希望。父親一夜不睡,如豆的油燈下,守著火盆到天明,名曰守歲。</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還沒起床,就聽到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成一片,我趕緊穿衣起床,決不能錯過隨父親去小爺、舅爺家拜年的機會。我知道,拜年不僅有好吃的,還有紅包,還能和很多小伙伴一起玩呢!新年的第一餐是前一天晚上剩下的雞湯煮掛面,匆匆吃過,跟在父親的后面出門了。父親手里拎了幾包糖和糕點,那是給長輩拜年帶的禮物。不一會來到目的地,拜過長輩收了紅包后就到外面和小伙伴玩耍,殺羊羔(一種類似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滾圈、滑凌冰、放殘炮(頭天沒有引燃炸開的炮)奔跑時的歡笑,追逐時的吶喊,聲聲入耳,震天價響,在古老村莊的上空回蕩。晚上回來后,清點了一下紅包,共三塊五角錢,為此高興了好幾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過了正月十五,吃完這個年最后一頓好飯。一切又回歸正常。只有靜待下一個新年的到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兒時的年味吆,美好,純真,快樂,香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13日(臘月二十八.星期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