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兒時的年味,永遠(yuǎn)飄香! -獻(xiàn)給40、50、60后的人們

天地悠悠

<h3>  &nbsp;曾以為,小時候盼過年,是因為過年有新衣穿,還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家家戶戶喜洋洋,白天夜晚、房里屋外處處都熱鬧。多年后才懂得,那不僅是因為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心愿成真的過程,更有一種盼望在漸漸臨近實現(xiàn)的快樂。正如人生不能沒有期待,有盼頭、有念想,生活才有意思,這就是最實在的幸??鞓?。</h3><h3>&nbsp; 小時候過年(過春節(jié)),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到底從哪天就盼上(唐山也叫"慌慌")"過大年"了呢?也許從收音機里剛剛播完"新年獻(xiàn)詞"的次日就已經(jīng)開始。</h3> <h3>即:從人民日報刊載"元旦社論"的當(dāng)天。那些時事新聞,我們小孩子不太懂,也不那么關(guān)心,只有除夕過大年才是我們最惦念的。通常就是從那天就開始,上課思想&quot;開小差&quot;,夜里夢見過年的情景?;丶业穆飞希种割^數(shù)日子,盤算且盼望著離除夕還有多少天。</h3> <h3>如果將那時的春節(jié)比作是盛大的節(jié)日宴會,那么盛宴準(zhǔn)備,也是相當(dāng)全面、細(xì)致和充分的。從采買年貨,選購年畫和煙花爆竹等,到打掃房屋、布置居室(那時一般人家是沒有客廳的)、制備新衣(主要為小孩),再到煎炸烹蒸(那時叫"主副食品")等系列"廚藝",都得在"小年"(北方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前后,逐一去做。</h3><h3> 那年代,采買年貨可不是件輕松容易,有錢就能辦的事。那時(上世紀(jì)70年代初)城里的人們,主食("商品糧")主要憑購糧本,粗、細(xì)糧按比例(細(xì)糧:大米、白面等合計占30%,粗糧:玉米面、小米、高粱米等合計70%),每人按定量供應(yīng)。市民一般都須自帶糧袋,到糧店分類購買。幾乎家家都是從糧店買完糧后,用自行車??,前后馱著幾袋(不同的糧食)往家運。而副食品:雞(蛋)魚肉、豆制品、花生油(豆油、蓖麻子油)等,則憑副食品券(也叫"商品票"),每人每月定量供應(yīng)。由于市場(都是國營菜市場、副食品商店,那時沒有"自由市場")品種不全且總量不足,整體供不應(yīng)求,常常出現(xiàn)人山人海的"搶購"情形。煙酒、糕點、糖果、蔬菜等,雖"敞開"供應(yīng),但要么價格難以承受,要么稀缺難買,(名煙名酒)需找關(guān)系"走后門",或托人到北京等大城市捎購。但不管多忙,采購多不易,家家戶戶對此都視為頭等大事,買年貨的熱情都十分高。以至快到年三十的前幾天,街坊鄰居、同事之間,見面寒暄沒幾句,就會彼此問到:"你家的年貨準(zhǔn)備的咋樣了?…"</h3> <h3>下圖為:1958年春節(jié),北京市宣武區(qū)留學(xué)路副食品商店出動流動售貨車送貨上門 ,為居民服務(wù)。</h3><h3> &nbsp;年貨都能送貨上門,還是首都的人們幸福??!不過這照片中的城區(qū)街景、與農(nóng)村集貿(mào)市場的情形有些相似,也許那時節(jié)日的"城鄉(xiāng)差別"本不明顯。人們的著裝和熱情樸實的面貌也是相同的。</h3> <h3>照片所示:唐山市路南區(qū)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之一(南菜市場),七六年大地震前,本作者年紀(jì)尚小,也曾多次去過那里采買過蔬菜和副食品。照片中的景象,與春節(jié)前實際供銷年貨的情形十分相似(也許就是節(jié)前拍攝的),密集的人們穿著冬裝,行人摩肩接踵,攤點并排、購銷兩旺。</h3><h3> 其實,圖中那排挺"洋氣"的建筑內(nèi),才是真正意義的"南菜市場"。各種蔬菜、水果、糧油、副食品的柜臺都設(shè)在其中。(由于是唐山人皆知的三大菜市場之一,柜臺供應(yīng)的商品,也常被采購一空。可惜那座承載著唐山人太多記憶的"知名菜市場"的建筑,被七六年世所罕見的大地震夷為了平地。)</h3> <h3>這么豐盛的水果食品,這么井然有序的排隊采購,俺那時沒見過,也想象不到。但如果"剛需"對應(yīng)的是"稀缺",且"僧多粥少",供不應(yīng)求,還能否這樣?若是現(xiàn)在又會怎樣呢?</h3> <h3>雖看不清照片中買賣的是何食品,但能看見買的賣的沒有男士。那年代,城里許多女同胞既要上班,又得買菜做飯,持家看小孩,逢年過節(jié)更是全面忙活,絕對稱得上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她們才真正值得欽佩和感激!</h3> <h3>看到如下照片,本人能確切地說,這是北京某百貨商場買賣糖果的情形(售貨員很像是享譽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售貨員:張秉貴)。不僅因為本人有過幾次親身經(jīng)歷,而且還能告訴您,買"雜拌糖"(當(dāng)時好像是兩元多一斤)的人們最多,用的是淺黃色的紙袋包裝。那時的糖,不論軟的、硬的,圓球狀的、方塊的,奶油的、或純糖的,都是那么甜。就像其它"好吃的"一樣,要么"不經(jīng)吃","吃不夠";要么想吃"吃不著"。也許正因為精細(xì)食品普遍吃得少,"血糖高"、"糖尿病"等"富貴癥",也沒有如今這般"常見"和"多發(fā)"。</h3> <h3>  除了糕點、糖果,花生、核桃、瓜子也幾乎是家家必備的年貨。但一般是家長們提前購置后,卻先將其要么"藏"起來,要么"嚴(yán)格管控",要等到除夕那天才拿出來(擺放)。否則,尤其是兄弟姐妹們"很熱鬧"的家庭,恐怕等不到過年,這類年貨就已"告罄",春節(jié)也只能"擺空盤"了。不過,想找到("好吃的藏品")并偷偷地"解解饞",總是有機會的。被(家長)發(fā)現(xiàn)后,挨頓訓(xùn),甚至被"笤帚疙瘩"揍,也非"稀罕事"。</h3> <h3>  主要的年貨,還是上餐桌的雞鴨魚肉等。那些年,城里這些畜禽類食物并非"敞開供應(yīng)"。不僅憑"副食品票"定量購買,而且通常要到除夕前的十來天,食品商店或副食品(菜)市場,才開始定點銷售。貨源充足秩序好時,購買的人們隊形如長龍;否則,往往出現(xiàn)采購的人們"里三層外三層"擠作一團。婦女、小孩和瘦弱些的人,即使擠得氣都喘不勻和,也不一定買得到。</h3><h3><br /></h3> <h3>&nbsp;由于照片有些模糊,看不太清婦女們正在忙什么,但"春節(jié)年貨供應(yīng)…"的橫幅和人們喜興熱鬧的情形,隱約可見。</h3><h3><br /></h3> <h3>照片中的景象,似農(nóng)村露天的集市。人雖不少,熙攘熱鬧,但不紛亂。</h3> <h3>  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處,年前供銷兩旺境況,更是別樣的景象。</h3> <h3>那時工廠、學(xué)校、家里懸掛張貼偉人畫像,是極其普遍和自然的,人們的感情也是樸素真摯的。逢年過節(jié),人們更是用各種方式表達(dá)對偉大領(lǐng)袖的崇敬和愛戴。</h3><h3> 這張照片像是早于WG年代拍攝的。</h3> <h3>1956年春節(jié)前夕,四川雙流縣彭鎮(zhèn)供銷合作社的流動推銷小組把大批年畫及文具用品送到農(nóng)村。這是彭鎮(zhèn)鄉(xiāng)第一高級農(nóng)業(yè)社的社員們正在購買年畫。</h3><h3><br /></h3> <h3>城市居民,只能到新華書店,才能購買年畫。</h3><h3>本照片是由一位美國記者于上世紀(jì)七二年,在唐山拍攝的系列彩色照片之一:唐山市某新華書店(恍惚是位于唐山市小山大世界西南處的解放路新華書店),本篇作者曾多次到該店購買過連環(huán)畫冊("小人書"),也曾買過年畫。</h3> <h3>年前的書店里,買年畫,買"小人書"的大人和小孩,也較平日多許多。書店門口,人們進進出出;里面也是人頭攢動,有時挪步都困難。</h3> <h3>看照片似早于WG之前拍攝的,年畫樣式很多??!</h3> <h3>  除了選購和貼掛年畫,也有更講究的人家,為更增添喜慶氣氛,還會購買紙質(zhì)(那時至少北方的冬季,是見不到各種鮮花的)的花束和花環(huán)。</h3><h3> 照片中的人們正在選購紙花。</h3> <h3>  本人年少時,雖正處WG期間,但每年除夕前,家家戶戶也都進行里里外外的大掃除。印象中,除了沿襲傳統(tǒng)習(xí)俗,也許與每家每戶都迎親待客直接相關(guān)。特別是鄰居們自發(fā)組團,大年初一清晨,便開始串門相互拜年。不管到誰家,都會全面打量觀察,還會或明面或暗中的比較評點一番。<br /></h3><h3>"老張家收拾得真利索,張嬸忒能干…"</h3><h3>"老李家今年的年畫挺好看…"</h3><h3> 鄰里間的議論,對每家來年也是某種"壓力"和促進。</h3><h3> 其實,那時許多家未必知節(jié)前大掃除的來歷。</h3><h3>據(jù)資料介紹: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dá)除陳、除舊的意愿。據(jù)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xí)慣。</h3><h3>掃塵習(xí)俗起源于堯舜時代,從古代驅(qū)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演變而來。到了唐宋時期, 掃年 之風(fēng)盛行。據(jù)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 十二月盡 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 以祈新歲之安。 至今民間流行著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的諺語。(摘自百度)</h3><h3> 除上述,民間還有許多與此相關(guān)的故事傳說。</h3> <h3>除了房間內(nèi)要做掃除、掛年畫,家門口還要貼"春聯(lián)"。</h3><h3> 據(jù)資料介紹:貼春聯(lián)和門神習(xí)俗的由來,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h3><h3>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dāng)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dāng)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rèn)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h3><h3>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dá)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dá)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h3><h3>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xí)慣。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rèn)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lǐng)。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zé)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yuǎn)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zhǔn)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h3><h3>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dāng)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xí)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摘自百度)</h3><h3> WG時期,本人尚不懂貼春聯(lián)習(xí)俗的來歷,只覺得是為了好看和喜慶。不過,那時正趕上"破四舊",家家除了貼掛偉人像或樣板戲劇照、祖國山河風(fēng)景畫等,沒有哪家敢把古代人物當(dāng)做門神。</h3> <h3>迎新春,粘窗窗花。心中若有美好的期盼,人面也"笑靨如花"。</h3> <h3>屋里屋外都有喜慶的紅色標(biāo)識,處處彰顯過年的紅火熱鬧。</h3> <h3>  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起,家家戶戶一方面進行年前大掃除、貼年畫等,同時又開始全面準(zhǔn)備或預(yù)制年飯。</h3><h3>如果說上述似讓外人看的"面子活計",那么提前制作各種特色食品,則主要是為家人(鄰居間相互送也常有)。</h3><h3> 本照片的情形,城市中是看不到的。那么多的豬肉,真讓憑票定量供應(yīng)的城里人想都別想。</h3><h3> 看著這照片,就似感覺那時的"年味",已開始漸已飄香,且愈來愈濃…</h3> <h3>照片中的老兩口多樂呵??!</h3><h3>不管是否是為過年準(zhǔn)備的臘肉、熏肉,還是曬干日常食用的紅辣椒(抑或是腌制的雞腿?),看著他(她)們洋溢著的笑臉,不難想象,他們一定對節(jié)日、對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快樂。</h3> <h3>  瞧啊,這家的媳婦巧手、能干,引來了隔窗學(xué)藝和點數(shù)者。</h3><h3> 那時大多數(shù)家庭"人丁興旺",換做如今,還真夠"三口之家"吃上一段日子的。</h3> <h3>  廚房雖簡陋,爐灶亦老舊,但燉炒、烹炸、蒸煮,同樣能燒制出香噴噴的美味佳肴。</h3><h3> 看著照片中的大鍋散發(fā)出來的濃濃蒸汽,就不難想象,如果是燉魚、燉肉,一定會四鄰飄香。</h3> <h3>隨著離春節(jié)的日子越來越近(小年前后),每家每戶都開始預(yù)做些耗時又費功夫的年飯"大菜"如:燉煮雞、魚、豬肉等(俺們這兒也叫"硬菜")。那幾天,無論白天夜晚,不管是在樓道內(nèi),甚至在家中,空氣中到處彌漫著能使人聞著咽口水的各種香味。不僅附近時有噼噼啪啪零星的爆竹響;遠(yuǎn)處的空中,也不時傳來"?!瓏?quot;的鞭炮聲。家家戶戶的廚房、居室,時不時的傳來陣陣的歡聲笑語……</h3><h3> 記得鄰居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伙伴,那年臨近三十的前兩天,他站在我們幾家共住一棟樓的樓門外,用兩手?jǐn)n住嘴對著整棟樓大喊:"要過年啦,吃大米干飯燉大肉,真香啊,隨便吃,管夠啦…"他正嚷得起勁時,看到他媽舉著掃床的笤帚疙瘩,從樓門口沖了出來。她媽邊跑邊叫道:"二嘎子,鍋里肉還沒燉熟,你就敢接開偷吃,還跑這兒瞎嚷嚷來,看我咋收拾你…"二嘎子一看他媽追出來了,顧不上再高聲"廣而告之"了,扭頭便跑,她媽在后就追。他媽趿拉著雙舊布鞋,眼見追不上兒子,她竟先把笤帚疙瘩像仍手榴彈似的投向"二嘎子",緊接著又脫下一只鞋,砸向了他的背影。之后,她站在那兒不追了。邊喘著粗氣,邊對著他憤憤地說:"我就不信你不回來…"</h3><h3> 也許上述這些,就是最真真切切的"年味"吧!它們不僅僅是些可聞可見的味道、景象和氣氛的組合,更是某種難以言述的感覺、心緒和情愫的構(gòu)成。或許還因為有許多趣聞、故事,及深切的經(jīng)歷,年味才會那么濃烈,令人難忘。</h3> <h3>  年前除了備年貨、大掃除、裝飾房間、做年飯,提前購置或制作衣服、鞋帽等,也必不可少。尤其是過年穿新衣服,那可是孩子們的一大心愿。小伙伴都換上新衣服,沒換的,不僅自己不好意思"往一塊湊",就連家長也難免被議論和"丟面子"。</h3><h3> 照片中暖呵呵的大炕上,兩位年輕的母親像是正在"衲鞋底"、"縫鞋幫"。那時,這種景象城里也不少見。</h3> <h3>這是張全國流傳很廣的老照片。1954年春節(jié),河北省唐山解家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的小女孩陳小翠正在試穿媽媽剛做好的新衣。</h3><h3> 按照片拍攝時間推算,如果四十多年前,家鄉(xiāng)唐山那場大地震中,娘倆若能安然度過,如今小姑娘娘也已是近70歲,而她她母親則應(yīng)為百歲左右的老人了。她們?nèi)艨吹竭@張照片,一定會感慨萬千…</h3> <h3>春節(jié)前能為女兒趕制出新衣,母女當(dāng)然都高興。</h3> <h3>&quot;穿新衣,手拉手,新年到,我們都是好朋友。&quot;</h3> <h3>穿照片中的這種"棉旗袍",雖不知是哪個年代,但過年穿上新衣,一起"抖嗡子",卻是今昔一樣。既喜興,又快樂…</h3> <h3>哇,姐倆吧?胖胖呼呼的,長得好像??!過年能有新衣服和喜愛的禮物玩具,當(dāng)然會喜笑顏開。</h3> <h3>只要看看、聽聽,就很高興。解解眼饞,不必非得擁有。</h3> <h3>除夕到,爆竹響,歡歡喜喜過大年,家家戶戶喜洋洋。</h3> <h3>誰說只有男孩才敢放鞭炮?看我們姑娘,要放就放"二踢腳"。</h3> <h3>瞧,照片中的婚禮如果恰逢過年,真可謂:"娶媳婦又過年,好事成雙,喜慶相連。"又叫做:"過年娶媳婦,快樂又幸福。"</h3><h3> 那時代的結(jié)婚儀式,相比如今,雖顯簡樸,卻不失熱鬧、溫馨、甜美的氛圍。</h3> <h3>  盡管七十年代初期,幾塊錢,就能在唐山市有名的飯店擺上一桌筵席。但絕大多數(shù)人家,在家里辦婚宴才是首選。照片所示的房屋擺設(shè),像是為家庭婚宴準(zhǔn)備的(幾桌?數(shù)數(shù)大概是七桌吧,呵呵)筵席"配菜"。婚宴在家辦,除了更經(jīng)濟實惠,也許更自由,更熱鬧,也更"風(fēng)光"。<br /></h3> <h3>那是自行車十分"緊俏"(憑票購置),沒有"私家(汽)車"的時代。結(jié)婚娶再嬌美的媳婦,在城市要么坐公交或自己步行,要么如照片新郎騎自行車馱著新娘,"伴郎"、"伴娘"、親友等也同樣騎車伴行。在農(nóng)村,也許還能坐著拖拉機或"馬車"迎娶新娘吧。那時,無論城鄉(xiāng),人們做夢都想象不到,當(dāng)下娶媳婦迎親,會如此這般。愈來愈似以豪華車隊,比闊炫富。</h3> <h3>用如今的眼光看,新房不僅顯得狹小擁擠,甚至未免有些過于簡陋、"寒酸"。但(照片左上方的黑影,很像是當(dāng)時結(jié)婚"標(biāo)配"幾大件之一的"大衣柜"),墻上有大紅的喜字和"全家福"的照片,靠墻的箱柜上,有大(挺新的)電子管收音機、嶄新的鐵皮暖水瓶(像是有意擺在顯眼處)、明亮的鏡子、別致的首飾盒。(左下角)還有一盆生長旺盛的植物(看似蒜苗),整個新房讓人感到既溫暖舒心,又滿滿的都是幸福甜蜜。</h3><h3> "家不在大,溫馨即好。"這才是永遠(yuǎn)的真諦。</h3> <h3>過年不分南北城鄉(xiāng),歡樂沒有"死角"地方。</h3><h3>那是個城市基本為工薪階層,農(nóng)村大都是貧下中農(nóng)的年代,哪兒都沒有"土豪大款"。將整包的鞭炮一次燃放,太浪費了。不過,燃放的(人)心花怒放,旁觀者也瞧(聽)得過癮。過年喜慶的鞭炮,何止響遍宅前院中、村頭莊后,城市的大街小巷,農(nóng)村的田野、林間、麥場都是燃放鞭炮的地方。</h3> <h3>不知從何時至今,節(jié)前進行宣傳教育,仍是存在的。也許只是普遍程度和教育的形式內(nèi)容有些變化罷了。</h3><h3>照片為:1967年國務(wù)院提出:&quot;春節(jié)不放假&quot;,各地涌現(xiàn)出各種節(jié)前學(xué)習(xí)班,開始了&quot;過革命化的春節(jié)&quot;。</h3> <h3>如照片所示,從桌子上的飯菜總量看,雖不似過年,但那個年代,每到節(jié)日等特殊的日子,甚至有的家平時,一家人在吃飯前,先學(xué)習(xí)一段"紅寶書",或"憶苦思甜"一番,都不是"稀罕"事。那是一段無論何日何時,每家每戶每人,都要"飲水思源不能忘本"的歲月。</h3><h3> </h3> <h3>本人的家鄉(xiāng)唐山,三十那天的中午飯,通常是最隆重?zé)狒[、酒菜最豐盛的過年主餐。天南海北的家人都聚在一起,共同享用這一年一次的"年度盛宴"。</h3><h3> 當(dāng)然,全國各地的過年習(xí)俗有所差異。有的地方這頓"正餐"是在除夕晚上,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初一中午。</h3><h3> 不過,不管是哪里,都是小孩子們之前盼望多日,之后又回味念叨許久的,年味最濃、"好吃的"最多的"全年第一大餐"。</h3> <h3>有些家,除夕晚上的"年夜飯"才是正餐。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一起,敬老愛小、舉杯共慶。除舊歲,迎新春,歡歡喜喜過大年。</h3> <h3>家家過年的筵席上,美味菜肴、杯盤羅列。如此豐盛的大餐,即使盼望已久了,也只能是"眼大肚子小",吃得"溝滿壕平"還會剩更多。好在天氣冷,沒冰箱也易保存。正月里前半個月,有人說"天天、頓頓都吃年飯。"是挺貼切的。</h3> <h3>  除夕豐盛的午宴過后,家家戶戶的男同胞們要么"酒足飯飽,床上一倒。"要么幫著簡單地收拾后,有的自家人下棋、打上了撲克(那時可沒見過麻將);或出去燃放鞭炮、溜達(dá)賞景,釋放心情。而女同胞們則幾乎沒有休息片刻,就開始忙上了與午餐同樣重要,甚至更不可忽略的下一頓年夜大餐:"包餃子"。</h3><h3> 據(jù)資料介紹: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xiàn)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dāng)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h3><h3>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jīng)變得和現(xiàn)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h3><h3>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 清朝時,出現(xiàn)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guān)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h3><h3>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xí)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dāng)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網(wǎng)摘)</h3><h3>本照片中的一家人正在包餃子,看她們的著裝服飾,墻上的畫,不僅早于WG,也許是在"舊社會",離現(xiàn)今已年代久遠(yuǎn);但過年包餃子的習(xí)俗,相傳不變。</h3> <h3>  本照片中的人數(shù)可是不少,不知是否是一家人。因為那時無論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鄰里間日常相互走動,串門閑聊,甚至哪家炒幾盤好菜,都會叫上"隔壁"的,喝上幾盅。哪家臨時有急事或活計,不用招呼,四鄰大人孩子都會主動前來幫忙。</h3><h3> </h3> <h3>筆者的父母都是初到北方的南方人。由于工作都挺忙,平時既沒時間,也不會包餃子。不過,各鄰居家平時也曾時而送些熱騰騰的餃子,讓我們這家南方人"趁熱嘗嘗。"逢年過節(jié),尤其是除夕,幾乎年年都有鄰居主動全包或幫著我家一起包餃子。每當(dāng)想起那些年,除夕下午,家里熱熱鬧鬧、其樂融融的情景,總會使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h3> <h3>  房間雖狹窄,但看著到墻上粘貼的畫像,空中懸掛的燈籠、紙花,姑娘穿著漂亮的花棉襖,特別是一家老小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兩只耀眼的燈泡下,全家一起包餃子;不用說明,就知是迎新春的除夕夜。</h3><h3> 不管外面有多冷,包的餃子味道如何,只是這情景,就足以令人感到溫暖香甜。</h3> <h3>盡管北方人除夕晚上都是"吃餃子",但有些人家晚餐的時間與平時差不多。有些人家則先簡單"墊些"食物,等到午夜開始煮餃子、擺桌、年關(guān)盛宴才正式開席。</h3><h3>照片所示: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守歲圍爐,溫情四溢。圖為1953年春節(jié),天津市漢沽區(qū)蘆臺王德鑄(左一)一家人吃團圓飯。</h3><h3> 其實,除夕之夜無論天南海北,神州大地上,到處鞭炮聲震天動地,五彩繽紛的煙花,閃耀夜空。萬家燈火,一片通明。家家戶戶團團圓圓,男女老少個個都是喜氣洋洋。</h3> <h3>從晚上到午夜,甚至更晚,乃至到次日天明。每家每戶每個人,度過除夕夜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是一家人除了聚餐吃餃子,就是一邊嗑瓜子、剝花生、吃糖果、喝茶水、 吸煙,一邊閑聊(人口多的也可能下棋、打牌)守夜。</h3><h3> 小孩們大都會打著燈籠到戶外,除了自己燃放鞭炮,就是哪兒都有人歡叫,就往哪兒跑。到處都彌漫著煙火氣味的黑夜里,東瞧西看湊熱鬧。</h3><h3> 如圖四方鄰居們相聚一塊,聽?wèi)蚯⒁魳返葕蕵饭?jié)目。大家嬉笑歡樂在一起,共同守夜迎新年。這樣的時刻,如此的夜晚,怎不令人激動難以忘懷…</h3> <h3>  除夕夜里,許多家里都有打撲克和下棋的。既有自家人,也有親朋好友和鄰居們。</h3> <h3>那個年代,城里人幾乎也看不到電視。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極少數(shù)的單位和個別的人家(九英寸的多),才有了黑白電視機。哪家有電視,親朋好友、鄰居們聚集到那家一起看(電視),是很常見的情形。如照片所示,似城里的單位或農(nóng)村的公社大隊,大家聚在一起看電視,如同在看"小電影"。人們的興趣、情緒同樣高漲,現(xiàn)場氣氛一樣熱烈。</h3><h3> 不過,記得直到七十年代末,那時電視的電視節(jié)目只有中央1和2兩個頻道。而且到了午夜以后,就只能看"雪花"了。即使靠鼓搗外接天線(桿)的角度,想方設(shè)法增大其接收功率,偶爾(風(fēng)向適合)也許能看到影像不太清晰,說話也聽不懂的"外國節(jié)目"。但那得湊巧,還得偷偷地看,不能公開,更不敢招呼人一起看。</h3> <h3>  除夕的夜晚,小孩子們在家是待不住的。通常幾個鄰居小伙伴們手打著燈籠,兜裝著炮仗,一起到室外玩耍。一邊溜達(dá)、放爆竹,一邊去人多的地方看放鞭炮、(煙花那時極少見的),湊熱鬧。但不是誰都能有燈籠,買不到時,也有用罐頭瓶、細(xì)鐵絲、細(xì)木棍(或掃帚把的細(xì)竹竿)等自制的,總比兩手空空地"借別人光",跟著走黑道好得多。</h3> <h3>大年初一,天剛剛亮,家門前,街兩旁,慶新年的爆竹噼噼啪啪已燃響。</h3> <h3>過年,無論南方的小巷弄堂,還是被方的街道路旁,都是孩子燃放鞭炮最&quot;過癮&quot;的地方。爆竹聲聲響,人們心花放。</h3> <h3>看著這一家老少,面對著燦爛的陽光,(觀瞧)燃放著鞭炮,個個喜洋洋。不不禁想起宋代王安石的那首賀新年的名詩:</h3><h3>元日 </h3><h3>宋 · 王安石</h3><h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h3><h3>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h3> <h3>盡管天寒地凍、白雪皚皚,房前屋后、滴水成冰,但過年放鞭炮的習(xí)俗豈能改?什么環(huán)境都能釋放過年的喜慶之情。</h3> <h3>呵,那時首都的孩子們可真不一般啊!放鞭炮都放到了皇城古都的"心臟"地方。過年啦,新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到處都有新氣象!</h3> <h3>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節(jié)環(huán)城賽跑從天安門廣場開始。</h3><h3>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后,本人才聽說迎新年(元旦)冬季集體長跑。原來早就有?。?lt;/h3><h3> 按照片文字所述,那是春節(jié)當(dāng)天吧。天安門廣場上參加長跑的人,可謂人如潮涌啊!正值過年,吃的好,有長勁,過年吃起飯來,也更"香上加香"。</h3> <h3>  1961年春節(jié),人們在江蘇省南京夫子廟花燈市場上選購花燈。</h3><h3> 天氣雖寒冷,節(jié)日的市場,卻很熱鬧,人山人海,暖意融融。看得出,每個人都喜氣洋洋。</h3> <h3>踩高蹺的歷史悠久,時至今日不僅逢年過節(jié),甚至平時夜晚,有的地方仍常見有踩高蹺的人們興致勃勃地表演或自娛自樂活動。</h3> <h3>據(jù)資料介紹:高蹺是我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魏六朝時中高蹺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它是用1至3 尺長的條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 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通常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 故事。</h3><h3>關(guān)于高蹺,民間有一種傳說,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晏嬰有關(guān)。晏嬰在當(dāng)時以滑稽著稱,有一次出使鄰國,鄰國人都笑他身材矮小,他就做了一雙 木腿,架在腳上,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鄰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fā) 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非常得意地回國了,從此,踩高蹺活動在民間 流傳開來。</h3><h3>另有一種傳說,與封建社會的貪官污吏作斗爭有關(guān)。講的是,從前有 座叫兩金城的縣城,城里和城外的人們關(guān)系非常友好,每年春節(jié)都聯(lián)合辦 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谷豐登,城里城外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不料來 個貪官,以壓榨人民出名,把城門也看做是一個發(fā)財?shù)臋C會,就說城門是 他的,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guān)城 門,掛吊橋。這哪能難得住聰明的百姓們,人們就想出辦法,踩著高蹺翻 越城墻,過護城河,繼續(xù)歡度春節(jié),樂在其中。</h3><h3>踩高蹺是民間智慧的表現(xiàn)和象征,也是民眾娛樂活動的重要方式 之一。 <br /></h3><h3>本照片中有許多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的觀眾??上攵?,拍攝照片的年代也已久遠(yuǎn)了。</h3> <h3>  無論街道廣場,只要有鑼鼓敲響、嗩吶聲奏起,踩高蹺的隊伍或人群出現(xiàn),就會吸引眾人圍觀。</h3> <h3>不管城市鄉(xiāng)村,還是曠野山間,只要有踩高蹺,就會出現(xiàn)人頭攢動,熱熱鬧鬧的景象。</h3> <h3>不止穿大街、過小巷,還能踏田野、走山地,為了表演娛樂,踩高蹺的人們也是各處快樂奔忙。</h3> <h3>即使沒有各種服裝道,穿著鮮艷的花棉襖和長袍馬褂戴禮帽,也不妨加入"蹦一蹦"、"跳一跳",不只是因為過年啦!人生時常都需要"松一松"、"笑一笑",開心快樂,才是最好。</h3> <h3>  踩高蹺也似人生,不僅要有勇氣和技巧,時常也需要展示才能,也可謂是某種自我滿足的炫耀。從小到老,心中總要有一個個向往的目標(biāo),別為結(jié)果如何太計較,能有為之努力和快樂的過程即好。</h3> <h3>當(dāng)然,除了踩高蹺,其它表演娛樂活動也遍布城市街頭和鄉(xiāng)村田野。</h3><h3>如照片所示:扭秧歌也許是比踩高蹺更普遍易學(xué),平時也最常見的另一種民間娛樂活動。</h3><h3> "扭一扭"、"繞一繞",開心快樂,比啥都好。</h3> <h3>照片所示:像是有道具、有故事情節(jié),另一種扭秧歌的的娛樂表演形式吧。</h3> <h3>那時,人們對英雄、勞動模范等的敬仰和欽佩,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英模們受到簇?fù)砗?quot;抬舉"的待遇,也是實至名歸。</h3><h3>如上圖:單位為勞動模范戴紅花。</h3><h3>中圖:受到人們真誠的擁戴、抬舉,也是應(yīng)該和值得的。</h3><h3>下圖:學(xué)習(xí)英模學(xué)到家中。在單位,為英模披紅戴花;到家中,為四方鄰居樹立榜樣。</h3><h3>照片為1954年東北各省農(nóng)業(yè)勞動模范參觀團到達(dá)遼寧鞍山市時,受到工人們夾道歡迎。</h3> <h3>1957年春節(jié)期間的上海街頭。扯鈴攤上發(fā)出一片嗡嗡聲,吸引了不少小顧客。<br /></h3><h3> 當(dāng)年照片中上海這條狹窄的街道,諸多店鋪破舊的木板門等,與熱鬧繁華的"南京路"和霓虹閃閃的"十里洋場"等地兒,所給世人的留下的印象,相差甚遠(yuǎn)矣!</h3> <h3>1957年,天津天后宮春節(jié)廟會景象。<br /></h3><h3>照片中的天津天后宮,不知如今啥模樣了?當(dāng)年滿街滿巷人如潮涌,可真熱鬧??!不過,小孩子們?nèi)魯D在人流中,不僅容易迷失;而且除了"看大腿"、"瞧屁股",恐怕是瞅不著其它景的。</h3> <h3>上圖:不知照片中擁擠的人們正在興致勃勃地看什么表演呢?不管演出團體的檔次、表演形式、節(jié)目內(nèi)容等如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觀眾,而且觀看者個個喜笑顏開地伸著脖子(沒準(zhǔn)還踮著腳尖)看,就已經(jīng)很成功了。</h3><h3>下圖:沒有舞臺,讓觀眾們站在高處,圍成"圈圈"看,也許是更熱鬧、更自在的表演。</h3> <h3>上圖:地上太擠了,那么多個子高的人擋著,何不爬樹上面去看。"站得高,看得遠(yuǎn)。"只是有點懸!被家長看見了,當(dāng)心挨揍。</h3><h3> 不知他們在看啥?也許是"樣板戲"。有意思的是照片中最右邊的那位,兩腿勾著,獨自朝與眾人目光相反的方向凝望著。是想家了?還是找&quot;相好的呢?還是爹媽瞧見?肯定不是放哨,&quot;怕鬼子悄悄地進莊&quot;…</h3><h3>下圖:這么多小朋友,有的手里還拿著小板凳在等什么呢?該不會是提前占地方,為等天黑了看電影吧。</h3> <h3>上圖:是幼兒園,還是學(xué)校說不準(zhǔn)。但玩得很開心!</h3><h3>下圖:小姑娘們跳皮筋,節(jié)日里更跳的歡。</h3> <h3>上圖:小男孩們冬天冰上抽陀螺(唐山叫:"抽噶哏兒"),不分平時和節(jié)日。</h3><h3>下圖:"瑞雪兆豐年",家門口能就地取材堆雪人,也能開心快樂的"創(chuàng)作藝術(shù)"。</h3> <h3>上圖:1956年春節(jié),北京市宣武門外牛街的楊老太太正在看小孫女們游戲。</h3><h3> 從照片中可看出,那時也許沒有"城中村"一詞,但北京最常見典型的"四合院",確是遍布全城的。而且北方"城鄉(xiāng)"民居房屋的結(jié)構(gòu)樣式幾無差別。</h3><h3> 照片中的小朋友們?nèi)绻冀≡诘脑?,?yīng)該與當(dāng)時正看他(她)們快樂演戲,幸福成長的老奶奶的年齡相仿了吧。</h3><h3>下圖:誰說演戲非得登舞臺?房前院內(nèi)更自在。"從小立下革命志,消滅一切反動派。"</h3><h3> 這是一張WG時代特色明顯的照片,一群小朋友正在家門口演戲。站立著的,都戴著紅領(lǐng)巾,(男孩)腰間系著"武裝帶",個個橫眉立目,一只手高舉攥緊的拳頭,另一只手指向倒在地上的"地富反壞右"(一切反動派)。有板有眼,惟妙惟肖。但不知是他們否是為春節(jié)或其它重要活動,在排練,還是當(dāng)做游戲娛樂。</h3><h3><br /></h3> <h3>迎新春</h3><h3>過大年</h3><h3>老少歡樂笑滿院</h3><h3>按捺不住心中的喜</h3><h3>自家門口來表演</h3><h3>扭秧歌</h3><h3>踩鼓點</h3><h3>青春年少似昨天</h3><h3>仿佛又回到了從前</h3><h3><br /></h3><h3>照片為:1959年春節(jié),北京南苑人們公社老太太們扭起了歡樂的大秧歌。</h3> <h3>節(jié)日期間,能買到(或父母工作單位搞到)電影票,在俱樂部里,一邊含著糖,磕著瓜子,一邊和同學(xué)、小伙伴們看著電影,那可真是太美了!</h3> <h3>即使不僅看過,而且還大都會唱(或跟著樂曲哼哼)的"八個樣板戲",也會高高興興,從始至終聚精會神地觀看至劇終。</h3> <h3>那時年少的我們喜歡過年,是因為除了"好玩的"(娛樂活動)多,"好吃的"也非常多。</h3><h3> 1961年春節(jié),北京逛廠甸廟會的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h3> <h3>"嘭",一聲悶響,一股白煙,"鐵葫蘆"里崩出來的爆米花??四處飄香。這種"好吃不貴"的食物,也許是小時候(除了白薯、蘿卜代替水果)另一能"管夠"的零食。</h3><h3> 小時候,大都是吃啥都不夠吃,所以吃不夠;現(xiàn)在雖,想吃啥,就有啥,而且隨便吃;卻沒啥想吃的了。想起那句話:"有牙時,沒豆吃;有豆時,牙沒了。"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無奈"。往往是沒有時,好想得到;擁有時,卻不再珍惜…</h3> <h3>那時兩包點心、兩瓶酒,幾乎是走親戚和拜年的"標(biāo)配"禮品。而且,大都能換來還一桌豐盛的筵席接待,熱熱鬧鬧、舉杯共飲…</h3><h3> 由于大家?guī)У亩Y品(連包裝)都差不多,曾流傳著一個可信的笑話。某家圖便宜買了些不太圓整的點心,拿著送到同事家,且混放在其他同事們也帶去的禮品中。一起飯也吃飽了,酒也喝足了,心也踏實了…臨近十五(十五以后一般不再拜年),幾位同事又到他家,經(jīng)歷了大致相似情形。散席后,他看有兩包點心,"似曾相識"。他趕緊打開一看,果不其然,正是幾天前,他買的(柜臺盛點心大木盒子里)那些剩下的處理點心。之前看包裝并未打開過,只是油漬浸出了包裝紙。讓他有些納悶和后悔。不解的是,他送這兩包點心的那位同事,并未到他家回拜,可這點心卻又轉(zhuǎn)回了他家。后悔自己應(yīng)早點操辦,還可將這玩意再傳出去。</h3> <h3>  那時,城里大都騎著自行車,帶著禮品,穿大街,過小巷走親戚、拜年。不管是是真情實意,還是敷衍應(yīng)付都得奔忙。親朋好友多的,正月十五之前都,閑不住。好喝一口的,則可天天過年似醉醺醺又美滋滋的。</h3><h3> 趕上大雪過后,天寒地凍,路上結(jié)冰,不管騎車還是步行,帶著年禮都很費力又膽戰(zhàn)心驚。</h3><h3> 曾有一位新婚不久的女婿,去到老丈人家拜年。將兩包點心和兩瓶酒裝在尼龍繩編織的兜內(nèi),掛在車把上。在冰雪覆蓋的街道上,一路小心翼翼、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連推帶騎地到了了老丈人家門口。老丈人一家住平房,丈母娘站在門外,見著姑爺拜年來了,自然笑開了花。女婿瞧見岳母守候,也很激動。他急忙從自行車上下來,還沒等丈母娘說出:"小心地滑…"這位姑爺已經(jīng)腳下一滑,站立不穩(wěn),兩手撒開車把,兩腿蹬空,仰面朝天摔了個標(biāo)準(zhǔn)的"仰八叉"。而且,聽到"嘩啦、嘭"的聲響,自行車倒地前滑的同時,又轉(zhuǎn)了多半圈(車把快朝后了)。最可笑、可惱、可惜的是:老丈人在屋里,筵席都擺好了。只等新女婿到來,品嘗新酒。這一摔,只能出來到門口,借著西北風(fēng),聞新酒的香味了…</h3><h3><br /></h3> <h3>  天氣寒冷,田野空曠。拉著拜年的鄉(xiāng)親們,帶著一包包"年貨",那是心意,更是情感。走村串鄉(xiāng),也許千百年來都是如此景象。只是近些年來,不止傳統(tǒng)的一些習(xí)俗、觀念,以及交通、通訊、交流方式等,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已悄然發(fā)生了變化。</h3> <h3>上圖:白雪皚皚,炊煙裊裊。冰天雪地,暖意融融。鄉(xiāng)情深深,年味濃濃。</h3><h3>下圖:雖在山野鄉(xiāng)村,冰天雪地,但不管到哪里,無論到誰家,都是熱熱鬧鬧、喜氣洋洋,一派節(jié)日歡樂景象。</h3> <h3>  除了穿好、吃好、玩好,(一般正月初一至十五)親朋好友、鄰居、戰(zhàn)友、同事、同學(xué)等相互串門拜年,也是必須要做的。</h3><h3>1960年春節(jié),河南省鄭州市區(qū)古滎人民公社幼兒院的孩子們?yōu)榫蠢显旱臓敔斈棠萄莩鲂」?jié)目,給老人拜年。</h3> <h3>如圖:也許并非是正規(guī)的文藝團體,只要有一技之長,到左右鄰居和長輩家里表演,不僅氣氛更熱烈,也更受歡迎。看照片中的人們多么樸實,笑得多么真誠、燦爛。</h3> <h3>真摯的情感,純潔的心靈。尊老愛老,年節(jié)不忘。從小做起,代代傳承。但是發(fā)揚光大了呢?還是…</h3> <h3>  當(dāng)然,那個時代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也給晚輩發(fā)紅包(壓歲錢)。</h3><h3> 雖有紅包,一般也是"象征性的"。即使得到一小沓"壓歲錢",大都也會是圖片中下面那兩種吧。不過,如今同齡人得到同樣一沓厚的"百元大鈔",也未必比那時的孩子們更興奮和歡喜。</h3><h3> </h3> <h3>本照片所示:即使長大成人,永遠(yuǎn)都不能忘記時??赐先耍汗?jié)一定要給父母拜年。</h3> <h3>那時,老同事、老戰(zhàn)友、老同學(xué)、老哥們(現(xiàn)在叫"發(fā)小")、老姐妹們(如今稱"閨蜜")、老鄰居等,過年多會相互走訪拜年。一起敘家常,念舊情,既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更加深了感情。</h3> <h3>也許有人不解,本文洋洋灑灑敘述了這么多,那時過年的吃、穿、玩、樂等,也不過如此。有何稀奇?與現(xiàn)在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何至于如此絮絮叨叨地懷戀?</h3><h3> 筆者不妨借用古時一位曾被冠以&quot;法家&quot;韓姓老頭的話:"你不是魚,你怎會懂它的快樂?"你不曾有那些經(jīng)歷,就不曾有那些觸動和感受,也自然不會有深刻的記憶和情懷。</h3><h3> 就似不同的人即使來到同一地方,他們所見、所感,未必是相同的風(fēng)物景象和心境情感。這不僅與他們的性格、愛好、受教育程度等相關(guān),還與他們的閱歷,尤其是否曾經(jīng)與那時、那地、那人有過交集,甚至有過"故事"等,更密切相關(guān)。</h3><h3> 上述的許多,不過是那個時代,過年前整體氣氛和情景的"微縮"?;蚩苫\統(tǒng)地稱作那時的"年味"。如今,鞭炮聲雖更多、更響,美味佳肴更豐盛,但太多的人們卻似再也聞不到當(dāng)年的味道,也沒有了那種過年的感覺。</h3> <h3>江南落了雪</h3><h3>染白了水鄉(xiāng)的黛瓦青磚 </h3><h3>街巷清寂 人影孤單</h3><h3>一座座石橋下</h3><h3>依然流水潺潺</h3><h3><br /></h3><h3>多少石板路的街巷猶在</h3><h3>卻不會再尋見</h3><h3>那頭戴禮帽<br /></h3><h3>手執(zhí)油紙傘的青年</h3><h3>多少小吃的店鋪</h3><h3>仍有人在吆喝叫喊</h3><h3>都再也聽不到</h3><h3>"黑芝麻糊嘞…"的呼喚</h3> <h3>塞北的風(fēng)寒</h3><h3>山林、路面、宅院、屋頂</h3><h3>覆蓋著厚厚的積雪</h3><h3>一間間民房上</h3><h3>仍冒著縷縷炊煙</h3><h3><br /></h3><h3>山下的村中</h3><h3>房前院后 街頭巷尾</h3><h3>那嘰嘰喳喳的叫喊</h3><h3>早已沉寂</h3><h3>孩子們那蹦蹦跳跳 </h3><h3>你追我趕的身影</h3><h3>也離去不還</h3><h3>如夢似幻</h3><h3>恍若昨天</h3><h3><br /></h3> <h3>回家過年</h3><h3><br /></h3><h3>嚴(yán)冬雖寒</h3><h3>卻不能阻止</h3><h3>人們對家的向往</h3><h3>冰雪再厚</h3><h3>也擋不住</h3><h3>思親的腳步</h3><h3>跨越萬水千山</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兒時的年味,永不飄散</h3><h3><br /></h3><h3>四季在默默輪回</h3><h3>時代已悄然更遷</h3><h3>這世上</h3><h3>從沒有什么不會改變</h3><h3>那時的我們</h3><h3>青蔥年少</h3><h3>驀然回首</h3><h3>已鬢發(fā)霜染</h3><h3>曾那么渴望</h3><h3>放寒假、過大年</h3><h3>到如今</h3><h3>縱可天天休假、頓頓大餐</h3><h3>找不到那曾有過的期盼</h3><h3>即使再華麗喧鬧的節(jié)日</h3><h3>再豐美的盛宴</h3><h3>沒了心情</h3><h3>少了感覺</h3><h3>一切,都變得乏味平淡</h3><h3><br /></h3><h3>歲月的長河里<br /></h3><h3>我們都似乘船向前</h3><h3>時而憧憬遙望</h3><h3>時而回首思念</h3><h3>那一程程 一段段</h3><h3>一歲歲 一年年</h3><h3>多少光景</h3><h3>轉(zhuǎn)眼已似云煙</h3><h3>或許,只有往昔的夢</h3><h3>依然香甜</h3><h3>兒時的年味</h3><h3>永不飄散</h3><h3><br /></h3><h3>照片多取自網(wǎng)絡(luò),衷心感謝原拍攝者。<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