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h3><h3><br></h3><h3>法國東北部有個城市叫做斯特拉斯堡,隔著一條河,和德國相望。二戰(zhàn)后,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歐洲委員會、歐洲人權(quán)法院、歐洲反貪局及歐洲議會等多個歐盟合作組織均在斯特拉斯堡設(shè)立總部,所以,這里又叫做“歐洲第二首都”。1898年,阿爾伯特·史懷哲在這里求學,曾經(jīng)住在德國偉大文學家歌德寄居過的“舊魚市36號”。讀史懷哲自傳《敬畏生命》的時候,我常常就停留在這樣的地方。一個人到另外一個地方停留,求學或者工作,哪怕是路過,竟然可以和全世界的偉大人物發(fā)生一點關(guān)系,實在是令人非常感動和神往的事情。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徐志摩在倫敦留學時候那“二十分鐘不死的時間”,竟然是要在焦急的等候里遇見當時著名的女作家,來自新西蘭的凱瑟琳·曼殊菲爾德。如果是旅行,一腳踏進旅店,或者不遠處街角的咖啡館,老板會熱情地告訴你,這里曾經(jīng)有歷史上某個著名人物來過,你坐的位置又恰好是那人物當年坐過的,或者經(jīng)過你自己的閱讀,資料上的查詢,知道所住的正好的名人的足跡所在,這對于旅行來說,應(yīng)該是蠻有意思的事情。</h3><h3><br></h3><h3>2</h3><div><br></div><div>史懷哲的自傳,一開始就談到他自己的基督信仰,以及富于學術(shù)分析的一些《圣經(jīng)》見解,這個特色隨著自傳的展開,一直在強化,很多時候,一些篇章就是極好的專題論文。如果一個讀者并非基督信仰者,這樣的篇章要讀下去會頭疼的,所以,閱讀這樣的事情,即使遇到經(jīng)典,也有“跳躍”的動作,像我這樣《圣經(jīng)》讀過很多次,在教會里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讀過不少關(guān)于基督信仰的經(jīng)典作品的讀者,在閱讀史懷哲的自傳的時候,也是一樣的“跳過”。這是閱讀時候不得已的事情,更何況一個完全對基督信仰陌生的讀者。不過,有三點值得特別注意。第一是史懷哲在基督信仰過程里的批判性,也就是他的獨立思考能力,他一度和教會發(fā)生很多理念上的差異,所以,當他決定去非洲當叢林醫(yī)生的時候,并非以傳道士的身份,而是以醫(yī)生的角色來完成的。第二,他一直堅持基督信仰的福音實際應(yīng)用方向,而并非教義的研究,這一點構(gòu)成了他一生務(wù)實和實踐的精神,也是他敬畏生命哲學里對于世界和生命肯定的源泉之一。這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甚至在今天,如何傳基督信仰的過程里依然有著巨大深刻的啟發(fā)意義。第三,對于任何一個要進入史懷哲的人生世界的讀者來說,如果不了解基督信仰就是史懷哲的生命基石,那么,最終的閱讀都會被瓦解而支離破碎。而單純的一點是,只要在閱讀的整體背景上明確基督信仰和史懷哲的關(guān)系,就足夠了。所以,閱讀很多時候造成一種深刻的挑戰(zhàn),根本原因在于讀者和作者完全不在同一個信仰層次上。</div><div><br></div><div>3</div><div><br></div><div>1918年3月,史懷哲夫婦被輾轉(zhuǎn)羈押到圣雷米戰(zhàn)俘營。令史懷哲極其驚訝的是,當他走進居住的房間時,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鐵爐和煙管道仿佛早已見過:</div><div><br></div><div> 最后,謎團終于解開了:我之前曾在梵高的一幅畫中見到過!我們?nèi)胱〉倪@棟大房子以前本是一座修道院,外面的花園被高墻圍了起來,直到最近還關(guān)滿了精神病人。而梵高也有被羈押于此的經(jīng)歷,并以手中之鉛筆使得這個荒廢的房間名垂千古。跟我們一樣,當年每次刮起密使脫拉風,他也曾因冰冷的石地板而深受其苦!跟我們一樣,他也曾在高墻內(nèi)一圈一圈地不停踱步!</div><div><br></div><div>這是一種怎樣不得安靜的記述,時間把一個人的生命和另外一個人的生命,借助于不可預(yù)見性的因素安排在一個地方??臻g上如此緊密的呼吸令人窒息,而同時都擁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宿命論的悲傷。所以,舊魚市36號,對于年輕求學的史懷哲來說,帶著一種激動的情感,而此刻,顛沛流離于慌亂時代里不得自由的靈魂,究竟是悲憤而深沉。</div><div><br></div><div>4</div><div><br></div><div>而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故事是,史懷哲在巴塞羅那遇見了高迪這個建筑史上最瘋狂和前衛(wèi)的建筑藝術(shù)家。他們在世界上唯一尚未完工就列為世界遺產(chǎn)的偉大建筑圣家族大教堂的工棚里聊起了天,關(guān)鍵是他們的親切程度表現(xiàn)在接近于老鄉(xiāng)一樣的強調(diào)。要知道,兩個完全陌生的人,能夠以相近的腔調(diào)來聊天,這需要怎樣的機緣啊!史懷哲詳細記述了雕刻作品《逃往埃及》里面耶穌所騎毛驢的來源,高迪不無幽默地談及當時人們把所有的毛驢都牽過來給他審定,結(jié)果大失所望。高迪是這樣來理解耶穌所騎毛驢的:</div><div><br></div><div> 要知道,瑪利亞和嬰兒時期的耶穌所騎的毛驢絕不會是一頭健壯的優(yōu)良品種,它理應(yīng)看上去瘦弱,老邁,萎靡不振,并且必定是面孔和善,通曉世事。這樣的驢子才是我苦苦尋覓的對象。最后,我終于發(fā)現(xiàn)它給套在一名賣漂洗砂的婦女的輕便驢車上,低垂的腦袋幾乎觸及地面。</div><div><br></div><div>要知道,當我一開始接觸這個故事的時候,立即就想起了和他們同時代的法國偉大鄉(xiāng)村詩人耶麥(1868-1938)。耶麥是法國舊教派詩人。他篤信宗教,熱愛自然,他的詩把神秘和現(xiàn)實混合在一起。他的詩大都寫得質(zhì)樸,很少有絢麗的辭藻。作品有《早禱和晚禱》(1898)、《裸體的少女》(1899)、《詩人與鳥》(1899)、《基督教的農(nóng)事詩》,以及奠定他文學成就的《春花的葬禮》。耶麥最為傳誦的詩歌是他那首關(guān)于“驢子的詩歌”:</div><div><br></div><div>《我愛那如此溫柔的驢子》</div><div><br></div><div><br></div><div>我愛那如此溫柔的驢子,</div><div>它沿著冬青樹走著。</div><div>它提防著蜜蜂</div><div>又搖動它的耳朵,</div><div> </div><div>它還載著窮人們</div><div>和滿裝著燕麥的袋子。</div><div> </div><div>它跨著小小的快步</div><div>走近那溝渠。</div><div> </div><div>我的戀人以為它愚蠢,</div><div>因為它是詩人。</div><div> </div><div>它老是思索著。</div><div>它的眼睛是天鵝絨的。</div><div> </div><div>溫柔的少女啊,</div><div>你沒有它的溫柔,</div><div> </div><div>因為它是在上帝面前的,</div><div>這青天的溫柔的驢子。</div><div> </div><div>而它住在牲口房里,</div><div>忍耐又可憐,</div><div> </div><div>把它的可憐的小腳</div><div>走得累極了。</div><div> </div><div>它已盡了它的職務(wù)</div><div>從清晨到晚上。</div><div> </div><div>少女啊,你做了些什么?</div><div>你已縫過你的衣衫……</div><div> </div><div>可是驢子卻傷了:</div><div>因為虻蠅螫了它。</div><div>它竭力地操作過</div><div>使你們看了可憐。</div><div><br></div><div>耶麥的影響,我曾經(jīng)在幾篇文章里談過,比如寫《雨巷》的詩人戴望舒,比如北京那個死了后要求朋友在葬禮上朗讀耶麥的詩歌的詩人葦岸(他要求朋友朗讀的告別詩是耶麥的《為同驢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禱》)。</div><div><br></div><div>所以,當我在傍晚晚霞如血液一樣凝稠的時候,讀到最后一頁,我不僅僅為史懷哲“敬畏生命”的哲學思想和堅毅的實踐精神所感動,而且為他在自傳里所談及的那些一再令我們敬仰的偉大人物和他之間的奇妙關(guān)系所打動。正是這些富于感情的生命插曲,這些能夠驅(qū)動一個讀者不斷拓展思想的曠野的因素,這些始終能夠讓仿佛一個經(jīng)驗至醇的潛水員一樣的讀者不斷獲得閱讀上的共同體驗,才豐裕了一個讀書人的精神生活,很安靜,很富足,很遙遠而親切溫暖……</div><div><br></div><div>(圖文原創(chuàng),毛歌微信號:maoge1965,盜用必究)</div><div><br></div>